通常情況下,在業內人士看來,物流業實際上是為制造業服務的,其核心競爭力并不在于生產某件商品,而是在于服務中的體現。“多快好省”...
通常情況下,在業內人士看來,物流業實際上是為制造業服務的,其核心競爭力并不在于生產某件商品,而是在于服務中的體現。“多快好省”往往是判斷物流業服務是否優良的標準。多就是在不超載的情況下單次運輸貨物多,快就是供應鏈協同迅速,好就是貨物的破損率低,甚至為0,省就是省時間,省油,省錢。然而在上海智連供應鏈
公司總經理丁默看來,市場環境在變化,如果對此標準的弊病沒有足夠的認識,會導致企業在未來的發展中陷入困境。
環保不是小問題
“多快好省實際上是每一個物流企業都在追求的服務標準,不管你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因為只有不斷追求多快好省的極限,企業才能獲得更多的利潤,也才能被客戶所青睞”
丁默說,被客戶所青睞不代表被政府青睞,如果企業在追求極致的多快好省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污染,政府將會非常不爽。
4月22日,北京市通州區覓子店進京檢查站的環保執法人員,通知一位外埠重型柴油車司機,環保檢測確認他的車輛尾氣排放超標,不僅移交交警處以相應金額罰款,還要列入環保“黑名單”。同時告知,及時維修、復檢車輛,上傳合格證,否則將無法辦理進京證。據《中國儲運》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從4月20日開始實施的北京市重柴閉環管理辦法,該方法的出臺對于柴油車的處罰力度再次加大。
“京津冀由于政治地位高,對于環保問題的查處越來越重,企業想省錢但不想環保,在這個區域生意會越來越難做,甚至會把生意做死。而上述的案例只是這個趨勢的一個縮影。”丁默說。
大城市的未來市場
“社會責任感實際上會越來越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但是很多企業并沒有意識到未來這個趨勢。如果他們不在未來補齊這個短板,這會讓他們在未來越來越失去競爭優勢。因為他們的市場在大城市。”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陳麗華教授闡述了這樣的觀點。
大城市,準確的說中國的一二線城市。按照《第一財經》給出的城市劃分,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杭州、重慶、武漢、
蘇州、西安、天津、南京、鄭州、長沙、沈陽、
青島、寧波、東莞、無錫等19個城市,這19個城市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成渝城市帶。是外來人口流入最密集的城市,也是大城市病最嚴重的地區。當然,也是物流企業最廣大市場的所在地。
對于正在轉型升級的這些城市,高質量發展是各城市的戰略發展計劃,環保的問題自然也被提到了戰略的高度。北京去年的一場大火,讓北京的某些轉型升級行動得以加速,大量的低效物流企業被迫遷出北京。“北京作為首都,有急迫的轉型需求,但是物流企業沒有主動迎合這種需求,借機被遷出也就不能怪誰了。”北京成風物流公司副總經理張文羽告訴《中國儲運》記者,很多企業對此事件至今耿耿于懷,認為是政府在行使自己的強權,但實際上,這個是無法阻擋的趨勢,企業只有迎合這種趨勢別無他法。換句話說,北京大火后遷出的物流企業并沒有提前進行轉型升級的工作。相比較北京這座城市的轉型需要顯得更為迫切和急需,比企業還要急迫。在整個層面,政府表現出了比企業要高得多的效率。
值得關注的還有2018年天津一項城市規劃的修改,為強化雙城之間綠色生態屏障功能,優化城市空間格局,天津將對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之間700余平方公里的區域進行規劃管控,實施分級管理,建設展現后
現代生態文明理念,呈現“大水、大綠、成林、成片”景觀的“雙城生態屏障、津沽綠色之洲”。此舉犧牲了大量的眼前利益。在政府有關部門的解釋中表示,此舉是為了倒逼周邊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聚集起更多生態優質產業和新興科技產業,走出一條把綠色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新路子。
如此大手筆的舉動,前瞻性極其明顯。這也表明了當地政府的決心,而如此的決心可以看出。低效不環保的物流企業在這個市場會越來越難做。
“以后的京津冀地區,如果你的物流還是小散亂差,沒點科技含量去吸引政府的注意,基本發展空間就被堵死了。”張文羽表示,京津冀地區對于轉型升級的要求非常高,對于物流同樣不例外。“從近年的情況來看,京津冀在積極樹立國家環保戰略的示范區,包括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天津建設700平方公里城市森林屏障,以及白洋淀的雄安新區都在體現這一意圖。接下來,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的大城市也在陸續布局綠色發展戰略,用環保倒逼轉型升級。”
綠色戰略應及早籌劃
對此,有些企業已經對此先知先覺。綠色環保不只是口頭說說,而是正在成為企業的發展戰略。據了解,包括蘇寧、阿里、
京東以及傳化、G7等物流企業都有詳細的綠色物流發展規劃。
“在中國做生意,公司的戰略如果和國家的戰略高度一致,發展就非常順利。”張文羽表示,抓住大勢才能成事,當前,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號召下,綠色發展戰略不應該也不能被物流企業所忽視。
今年5月份,阿里集團公布了一份“公益財報”,該財報顯示,2018財年,近6萬名阿里員工,共參與公益行動超16.5萬人次,累積申報的公益服務時長超過20.2萬公益時。其中阿里掌門人馬云一個財年完成了75個公益時,排名第51位。這意味著這75個公益時,都是付出時間和精力實打實干出來的。而且從馬云的公益時記錄可以看出,環保和教育是他重點關注的領域。其中馬云把40多個小時花在了環保相關的公益行動上,比如,他以桃花源基金會聯席主席的身份,牽頭成立了“社會公益自然保護地聯盟”,參加了桃源里自然中心開課儀式,還遠赴東非為一頭母象安裝定位器,并為它取名為“杭州”;
“馬云對于環保的身體力行,不能說沒有為企業樹立形象的功利成分在里面,但是這也看出了馬云對于環保在公司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的認知,政府喜歡馬云也是有道理的。”張文羽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馬云很智慧,和政府秉持著只談戀愛不結婚的理念,但是政府積極倡導的,阿里系都在努力去做,諸如環保。
“很多物流企業對于環保心生抵觸,尤其是被政府處罰之后。如果物流企業向這些巨頭企業去學習,將環保變成企業的發展戰略的高度來看待,不僅會贏得未來市場的先機,而且也會被政府和客戶所認可。”張文羽向《中國儲運》記者說,環保問題對企業來說看著似乎還遙遠,但是他實際上正在快速地向你奔來,及早籌劃,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