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腕”治排下,環保政策突然的“快跑”,老舊設備何處遁形?
無論基于何種目的,工程機械的污染管控與動力能源轉型都屬搭弓之箭。
非道路移動機械領域作為環保管理的薄弱環節,大部分工程機械設備都處于無人監管狀態,老舊設備一直盤桓在施工一線,其管理長期以來一直備受爭議。政府的介入,工程機械相關監督管理”鐵腕”政策的出臺,對排放不達標之設備開啟新一輪的嚴防死守,近期全國各地因環保問題受罰案列不勝枚舉,對于非道路移動機械的環保監管正式進入”高壓”時期。
工程機械行業環保形勢再升級,老舊非道路機械強制報廢、高排放設備將被洗牌、處罰力度再度升級成為工程機械有關企業、用戶“懸在頭頂的刀”,稍有不慎,便會迎來高額的懲罰,環保“大刀”之下,市場一片戰戰兢兢。
“怪象”由此而生,一面環保攻堅戰的新政策紛紛出臺,另一面,政策影響而受到懲罰的高排放設備原來越多,力度越來越大。
山雨欲來風滿樓,“山雨”來時何處避?高壓態勢之下,政策之外,對于高排放設備的懲治力度的加強更是未來環保監管的重要特色之一。工程機械行業企業、用戶對環保政策的了解與應對變得尤為重要。鑒于此,今日工程機械梳理相關環保、排放政策,以期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呈現一個更為全面與詳細的環保態勢。
提前報廢,山雨欲來
2018年,《加快淘汰老舊工程機械》的新政橫空而出,伴隨國三標準及以下的工程機械報廢時間提上日程,大批量工程機械設備面臨被淘汰、強制報廢的情形或成為最后的歸途。
中國工程機械保有量約為720萬臺,其中主要集中在國三及以下設備,如何“安置”此類存量設備將成為首當其沖的市場難題。
工程機械產品給用戶帶來的經濟利益,多使用一次便可以多賺一次錢,對于中大型用戶來講,他們的產品更新周期較短,市場范圍相對較廣,但對小型個體用戶而言難免會造成很大的困擾。
由買方市場承受產能過剩和產能落后帶來的惡果,如何能在執行中不造成市場混亂且不傷害市場的積極性?諸多機主面臨還沒“摸熟”,就到了“淘汰換機”的階段。強制報廢一途實則道阻且艱。
據悉,2019年年底前,各地將完成非道路移動機械摸底調查和編碼登記。摸底調查、編碼登記是否等同于上牌尚未確認。上牌之后當地監管部門是否會各自為政,會不會又建立起地域的壁壘?年檢、保險、異地施工怎么辦,二手交易的困難程度是否增加?
2025-06-26 09:22
2025-06-25 09:42
2025-06-25 09:40
2025-05-12 08:33
2025-05-08 10:07
2025-04-18 09:15
2025-04-17 09:16
2025-04-14 14:40
2025-04-08 10:46
2025-03-27 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