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年歷程,柳工集團歷任高層觀點頗為一致。
除此之外,挺進以上海為代表的東部,也顯示出柳工意欲在更大的產業舞臺——全球市場,試煉身手。
2000年的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國外巨頭早已經魚貫而入。與此同時,已經完成一輪實力積蓄的中國制造商,也開始嘗試探索“外面的世界”。而地處東南沿海“入海口”的上海,以及同屬長三角核心地區的揚州、鎮江、常州等,既是連通的樞紐,又是人才、資源聚集的產業要沖。
20年后的今天,再度審視當年,這場行動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柳工全球化戰略的高度、眼界、推進節奏乃至文化和管理輸出的方式。
01 首戰硬仗
某種程度上,柳工的東線進擊就像是一場輪回——整個進程重演了1958年在龍騰背創業時的艱辛。當年,500名創業者逆行西南,開赴柳州,扎根創業。40多年之后,帶著“熱血難涼”的創業者DNA,柳工折返而來,闖關東部。尤其是東線突破的第一個落腳點——江陰之役,更有些曾國藩所說“結硬寨,打呆仗”的意味。
作為柳工收購的第一家企業,2000年時的江陰交通機械廠既感受著路面設備行業開始沸騰的召喚,亦承受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向外看,彼時中國壓路機市場正在快速發展,中外品牌紛紛全力沖刺;向內看,受制于歷史因素,產品、技術、營銷等因素,當時的江陰交通機械廠22個品類的壓路機產品,年產能僅有112臺。
2025-04-21 12:19
2025-04-21 12:16
2025-04-21 10:06
2025-04-21 10:06
2025-04-21 10:04
2025-04-21 10:02
2025-04-21 09:56
2025-04-21 08:35
2025-04-20 07:37
2025-04-20 0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