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下半年,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將持續加強力度,包括物流設施。那么,天時、地利之下,投資者目光是不是應該繼續聚焦交通物流?在物流這么一塊融合了運輸、倉儲、信息業復合一體的大蛋糕中,究竟又有哪些是適合企業發展的投資領域?據《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調查采訪:目前,“專業物流”是物流發展的主要商機,“信息化物流”雖然風險尚存,但正在蓬勃發展和鼓勵發展范圍之列,而本土商機的最佳投資聚集地——仍將繼續集中在中國的中東部地區。
雷春昭同時對《中國聯合商報》記者特別指出:“未來專業化的物流企業主力極為可能來自于現在的企業物流。原來企業內部的物流通過獨立出來,可以實現資產的完全利用,提高市場利用率。例如現在的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企業,他們的內部物流相當專業,但缺乏可以承擔社會訂單的機會,一旦獨立,不僅可以為更多企業提供更專業的服務,還可以更好地市場結算,為原企業節約物流成本。”
投資依然向“中東部”聚集
數據顯示,2009上半年,物流業擁有9244億元的固定資產投資規模,而盡管如此,2009上半年中國物流企業的業績卻不盡如人意。
從整體上看,截止到2007年,中國從事物流行業的企業有2萬多家,物流業市場已有2萬億元人民幣的巨大規模。上半年中國物流價格下滑了2%,主營業務收入下降了20%左右,并且相比去年,有7成左右的物流企業呈利潤負增長,同時近2成的企業沒有利潤。
“這主要源于其他行業在金融危機背景下衰退而造成的物流需求不足,作為以其他行業發展為依托的物流服務業必然受到直接沖擊。此外,目前中國物流企業多數處于低端經營的現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一些高端的,利潤豐富的物流領域長期被國外企業所占據。”雷春昭分析認為,“這也是必須加快培育和促進物流專業化轉型的商機所在。”
但雷春昭提醒,低谷時期依然適合一些資金雄厚的企業投資可以長期回報的物流基建領域,包括一些物流港口在內的交通物流基建,因為無論原材料價格還是勞動力成本在經濟低谷時期都會下降。
此外,從投資增長的比例不難看出,國家側重對西部地區進行交通物流基礎建設。從已有建設落后情況來看,無疑西部地區的投入產出效益最高。
“但國家投資西部地區同時考慮到了必要的社會效益,這與企業很大不同,企業的逐利本質要求必須考慮投資回報,而就目前的西部經濟發展來說,很難達成企業心愿,因此,物流投資的最佳聚集地仍將繼續集中在中東部地區。”雷春昭對《中國聯合商報》記者繼續深入分析地指出。
“尤其東部地區北部灣和南部珠三角等大片發展的經濟特區,相互連通的物流需求特別旺盛。地區經濟發展,投資風險亦不會很大。”
“信息化”起步發展
今年國家《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把“物流信息化”作為振興物流業的主要任務之一。加強信息化建設以增強企業核心競爭能力,也已成為廣大物流企業的共識。
8月20日~21日在北京剛剛召開的“2009中國物流與采購信息化應用大會暨物流企業CIO峰會”上(以下簡稱“峰會”),眾多物流專家、企業對物流信息化作出了積極探討。
北京泛太物流有限公司銷售總監王步云對《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表示,電信運營商的采購、物流、資產管理等環節分屬于不同部門,而這些只有物流商能整合,這讓公司看到了物流信息化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商機,從而依靠信息技術、信息共享來大力發展電信物流。
對此,戴定一在“峰會”上公開給出的評價是:泛太物流在電信行業已經具有與國際巨頭競爭的優勢。以“泛太”物流供應鏈為案例的講解給在會的不少物流企業提供了物流信息化發展的經驗和建議,同時也增強了企業對信息化物流發展的興趣和信心。
接受《中國聯合商報》記者采訪時,戴定一同時表示,物流信息化目前仍有很多問題沒有弄清楚,因此政府、企業在信息平臺的上投資還會有一些風險,但這個趨勢不可阻擋。
“專業化”主要商機
“下半年,國家將持續側重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物流基建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我認為,現在物流發展的商業機會更多還是在如何實現專業化以后的專業物流領域!”8月20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副會長、全國物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戴定一接受《中國聯合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有目共睹,現在的企業物流正越來越多地轉變為專業化物流企業。戴定一指出,國家支持物流跟各個產業的聯動合作來實現專業化。
“通過支持發展專業物流幫助鋼鐵等企業改變他們的生產方式、流通方式、經營方式和管理方式來提高效益,這完全迎合現代物流市場的發展需要,包括發展食品冷藏物流、醫藥物流和危險化學品物流等等專業物流,不僅優化了物流體系,擁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國家也將給予巨大力量支持,投資回報同樣可觀。”戴定一對《中國聯合商報》記者說。
對此,北大縱橫物流中心行業專家雷春昭表達了同樣的看法:“‘專業化’是未來物流企業發展的大勢所趨,是提升自身品位、競爭國際物流的迫切需要,專業化以后作為純粹的第三方物流,在節約企業社會資源和優化企業資源配置上也將發揮更大作用。”
通脹到底離我們有多遠
■ 文/王任之
據新華社全國農副產品和農資價格行情系統監測,與8月2日至8日這一周相比,剛剛過去的8月9日至15日一周肉類、雞蛋、蔬菜、成品糧價格繼續上漲,其中豬肉和雞蛋漲幅繼續擴大。(新華網8月18日)這是一個信號,預示著在股市、房產等資產泡沫急劇膨脹之后,居民必需生活用品價格快速抬頭,通脹苗頭開始顯現。
經濟學上將通脹定義為:紙幣的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貨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狀況。根據這一定義,物價指數、消費指數往往成為各國衡量通貨膨脹高低的主要指標。然而,這一定義忽略了另一個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資產價格的變化。
事實上,從我國以及世界各國經濟運行周期來看,資產價格的上漲正是通貨膨脹初期的重要體現。近期股市異常活躍、樓市全面飄紅、房價瘋狂上漲,正是資產價格嚴重背離價值后產生的經濟泡沫,為通貨膨脹奠定了基礎。而資產價格上漲的背后推手,就是天量信貸資金的刺激。今年上半年,新增貸款7.37萬億元。這么高的貸款增幅,不可避免推動了通脹形成。從歷史上來看,無論是中國還是國外,每一次貸款迅速膨脹之后,價格總體就會相應上升。
由于房價的節節攀升,不可避免地加速了整個社會的“通脹預期”;為了規避風險和保值增值,更多的人選擇“恐慌性入市”,這又加劇了房價的上漲,形成惡性循環。目前,深圳、廣州、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價,已經高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最新數據表明,北京四環以內期房均價超過1.7萬元,上海上周成交均價突破2萬元。房價大幅上揚定然帶來客觀上的貨幣貶值,貨幣在樓市里的“發毛”,必然會沖擊資源性和基礎性產品的價位,最終導致產品價格的攀升。
事實上,油價在漲,水價在調,超市里副食品價格在不知不覺中走高,再加上肉、蛋、糧、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價格全面上揚,通脹預期正在變成通脹現實。需要指出的是,消費指數的恢復,不是因為消費需求升溫,而是物價高企所致。
通脹到底離我們有多遠?國家統計局總經濟師姚景源日前斬釘截鐵地表示,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中國距通貨膨脹依然比較遙遠。
央行副行長蘇寧也認為,現在還不存在通貨膨脹問題。與之相應的是,央行針對信貸調控可能從緊的傳言,明確表示:“目前還不會從緊,也不應該。”
倒是一些經濟學家普遍表示擔憂。哈繼銘認為,明年的CPI上漲率將是3.5%~5%,中國的通脹會早于美國出現。謝國忠認為,現在的盛宴注定是短命的,明年通脹預期將變得明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銀行室副主任吳慶也指出,國際上超過20%的信貸增幅將產生通貨膨脹,而中國的信貸增幅達到28%,可能會產生嚴重的通貨膨脹。理論上的爭論,現在看來并無多少實際意義。因為,民眾已經切身感受到,通脹這只猛獸,一步一步向他們逼近。
環評條例將染綠中國經濟
■ CUBN實習記者 溫如軍 北京報道
在經歷了40個月的孕育之后,《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草案)》(下稱《條例》)終于由國務院常務會議于8月12日審議并原則通過。這對于提高政府宏觀決策的科學性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對部分企業和行業具有非凡的意義。
“現在只是原則通過,到實施可能還要一個過程,一旦實施,無疑提高了企業的準入門檻,尤其對污染性比較大的企業,比如說鋼鐵、水泥、造紙、煤碳這些行業。將會產生致命性影響。”國家環保總局新聞發言人告訴本報記者。
懷胎40個月 最終順產
《條例》主要起草人、北京大學法學院環境與資源法研究所教授汪勁對媒體表示,“相關投資規劃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在國內尚屬首次。之所以條例草案還需要進一步修改,就是因為規劃幾乎涉及到所有的經濟部門,爭議非常大!從2006年4月開始起草,到現在才原則通過,可以想象它的阻力有多大。”
對于《條例》背后的艱難,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潘岳曾發出感慨:“這幾年中國的戰略環評實際上是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況下艱難而又執著地前行。”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環保人士對《中國聯合商報》記者坦言:“環境問題在中國一直是比較敏感的,因為它牽扯了太多部門的利益,包括產業利益。大家都知道《環評法》爭議了4年才出來,《條例》不比《環評法》所牽扯的利益鏈少,肯定是不容易啊!”
業內人士分析,這一表面看來的環保問題,其實牽扯著中央“保增長、調結構、促發展”的改革大局,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上周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呼吁“鋼鐵企業三年內不要再上新項目”。
規劃環評條例的通過,啃下了環評領域的一塊“硬骨頭”,不僅讓規劃環評有法可依,還重塑了政府宏觀決策的程序規則,為環境決策融入政府宏觀決策提供了制度保障。
“環保興國”戰略推動多項產業
《條例》規定,編制土地利用的有關規劃和區域、流域、海域的建設、開發利用規劃,以及工業、農業、畜牧業、林業、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設、旅游、自然資源開發的有關專項規劃,應當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規劃實施可能產生的環境問題作出科學評估,以從源頭上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這無疑讓發展低碳,綠色經濟成了今后主流,也同時產生了許多“新寵”。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小組負責人解振華最近頻頻出現在各大光伏發電設備生產企業里,調研中國光伏企業實際生存狀況。毫無疑問,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低碳經濟,中國光伏企業就是“新寵”之一。
“我在參加發改委的會議的時候,也談到發展多晶硅項目的問題,現在鼓勵發展能用閉環生產的項目。”中科院院士王占國教授表示。
據記者了解,這些技術目前與美、日、德三國企業所掌握的技術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沒能徹底解決高能耗和環保問題。
作為中國國內生產三氯氫硅最大的企業之一,三孚硅業的二期項目并沒有如期實現投產。這或許也從另一個側面顯露出“急功近利”后行業發展的困境。多晶硅低價生產技術與批量生產能力仍是光伏產業的重頭,因此,多晶硅的副產品四氯化硅的核心處理技術,仍是中國多晶硅生產企業的“重頭戲”。
“調結構”是當前經濟改革的首要任務。作為調結構的重要標尺工具之一,規劃環評條例在這一時機出臺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業內人士分析,這一條例與調結構的契機,正是房地產業必須把握的發展良機。
房地產行業做為目前經濟企穩回升的重要支柱,且去庫存化已近完成,全社會都在探討加大供應量問題,開發產商表示并不存在產能過剩。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曾說過,目前我國建筑能耗達到全社會總能耗的27.5%,在主要節能領域中位列第二。借助環保新政即將實施的契機,可以大幅提升整個房地產行業的規劃設計與建筑水準,并促進整個行業產品的更新換代,在降低能耗的同時完成產業升級。
中國環境科學協會對本報記者表示,下一階段國家還將健全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體系,制訂相應的標準、監測和考核規范,健全必要的管理體系和監督實施機制。
一周要聞
六利好助中小企業發展
新華網消息,8月1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會議要求繼續落實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出臺了六大利好扶持措施。這六大利好措施包括:完善政策法律體系;切實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加大對中小企業的財稅扶持;加快中小企業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小企業參與家電、農機、汽車摩托車下鄉;加強和改善對中小企業的服務等。
多個省市工資指導線下調
近日,廣東、山西、青海、云南、湖南、上海、天津等省市都相應“下調”了今年的工資增長基準線。在工資增長基準線出現下調的省市中,工資增長基準線下調幅度最大的是湖南省和山東省,下調幅度都是6%;工資增長上線下調幅度最大的是湖南省,下調幅度是8%;工資增長下線下調幅度最大的是陜西省,下調幅度是5%以上。不少沿海發達城市一樣下調了工資指導線,其中,深圳工資指導價10年來首降工資指導價的高位數、中位數和平均數分別為23700元/月、2460元/月、2750元/月,比上年度分別下降8.5%、3.9%和3.8%。
上行或首設消費金融公司
上海首家消費金融公司將花落誰家一直為市場所關注。8月19日,上海銀行相關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上海銀行正在就設立消費金融公司事項與相關單位進行商洽,目前已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并在有關方面的支持下,積極論證和策劃設立方案,將在準備充分后,按照規定程序提出申請。” 根據中國銀監會日前公布的《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消費金融公司將在北京、上海、成都、天津四地設立試點。
2025-06-13 09:41
2025-06-10 11:04
2025-06-10 10:49
2025-06-10 10:08
2025-06-10 10:08
2025-06-08 21:08
2025-06-07 15:24
2025-06-07 15:22
2025-06-06 13:54
2025-06-06 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