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記者在安徽叉車集團公司采訪時發現,自主創新是該集團合力品牌叉車的永恒主題。有數據顯示,2001—2010年,十年時間累計研發投入達10.3億元,其中2010年度研發投入2.4億元,充足的研發經費有力地保障了合力技術創新工作的持續進步和發展,其很多成功的做法,成為我國自主創新的典范。
從引進到完全自主創新
中國叉車要走出去,借力必不可少,而最佳的借力手段就是與世界叉車巨頭合資合作。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安徽叉車集團合力股份有限公司也走過一段合資合作之路,所不同的是,當我國很多企業在合資過程中失去品牌和市場而最后走向消亡之時,安叉卻因為合資合作培育了自己,走上了一條自強不息的創新之路。就是因為有了與日本TCM公司的合作,才有了安叉合力的創新基礎,合力也從此成為民族叉車品牌的旗幟。
然而,隨著我國工業車輛行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增加,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對我們的技術和貿易壁壘也在不斷加劇。創新能力弱、關鍵技術依賴國外,核心部件受制于人,使產業的競爭力受到嚴重影響。知識產權、技術貿易壁壘等已經成為中國工業車輛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巨大障礙。
因此,作為中國叉車行業的領導者,合力必須堅持自主創新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率先強化自主創新能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從而引領整個行業跟上全球競爭的節拍。
在走過高起點的從技術引進之來后,合力進入到了一個完全自主創新的發展之路。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以“振興中國民族叉車工業”為己任的合力,加速了全方位自主創新步伐,瞄準國際市場,加快產品結構調整步伐,先后研發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H2000型系列叉車和節能環保型G系列叉車,主動調整產品結構,迅速打開歐美發達國家市場,大幅度縮小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提升了國際競爭力,并作為成功當選全球工業車輛制造業聯盟會議中國區主席單位,爭得了中國在世界工業車輛領域的話語權。
從基礎研究到全鏈條研發
為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合力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強研發支撐體系建設,通過強化產品技術開發能力,構建基礎研究能力和提高外部資源利用能力,使合力的研發能力達到國際一流企業水平。企業技術中心是首批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之一,由12個職能研究所、1個專業室和1個中試基地、700多位研究人員組成,構建了包括前端公共技術及基礎技術支持平臺、產品及產業研發平臺、后向服務平臺的比較完整的矩陣產品研發體系,其技術研發能力代表了國內同行業的最高水平。
擁有國內一流的工程機械試驗場和世界叉車企業唯一的工業車輛室內標準試驗場。建成了“基于PDM的4C集成技術產品研發系統”平臺、協同信息管理系統平臺以及以環保排放控制、新型傳動、電磁兼容、人機工程及消失模鑄造為主要方向的環保叉車研發平臺,為產品自主研發提供了強有力的軟硬件保障。
在強化基礎研究能力的同時,合力積極尋求外部資源支持,與國內外高校及科研機構開展了多層次、深入的產學研合作。為縮小與國際一流產品的技術差距,取得更多的原始性創新成果,建成“機械工業叉車工程研究中心”和“安徽省工業車輛重點實驗室”,開展整個行業面臨的重大課題如振動、噪音、排放、傳動技術、節能技術等基礎性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的研究。
2025-05-18 16:05
2025-05-18 15:58
2025-05-18 15:56
2025-05-18 15:55
2025-05-18 15:54
2025-05-18 15:41
2025-05-18 15:40
2025-05-18 15:21
2025-05-17 11:30
2025-05-17 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