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五年來,用工荒經久不息,勞動力成本持續上漲,與此同時,機器人制造成本卻在不斷下降,讓很多企業考慮用機器人替代人工。工業機器人在汽車工業、汽車配件、電子電器、橡膠及塑料工業和金屬制品等行業用得較為廣泛,并在向其他領域延伸,然而國內公司可選擇的機器人品牌卻極其有限,往往只能選擇進口設備,目前在中國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工業機器人品牌無非就那么幾家,日本的FANUC(發那科)、YASKAWA(安川電機)、OTC,德國的KUKA(庫卡),瑞典的ABB等。過去的一年,日本發那科和德國庫卡在華銷售增速均超過100%。而國內主要機器人生產廠商只有沈陽新松和廣州數控兩家。
未來這一形勢或將扭轉。2012年,我國出臺《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和《服務機器人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明確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攻克一批智能化高端裝備,發展和培育一批高技術產值超過100億元的核心企業。在政策的扶持下,以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裝備制造行業將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國外巨頭加大中國布局
陳先生推測,目前國內正在使用中的機器人90%以上是國外品牌。可見,對中國機器人市場這塊大蛋糕,國外機器人巨頭目前已含在口中大半。
據張暉介紹,中國每年工業機器人的,裝機量約占全球的1/8,僅次于日本、韓國,預計2015年中國的裝機量會超過這兩個國家,成為世界上使用工業機器人最多的國家。
截至目前,工業機器人行業四大巨頭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及安川電機、德國庫卡都在中國設立了分公司及合資公司,四大企業已占國內市場比重高達70%左右。前三家在全球的工業機器人銷量均突破了20萬臺。
上海發那科機器人有限公司在其官網中指出,FANUC機器人產品在中國占有23%的市場份額。僅去年,日本發那科在國內的產品銷量就達3400臺,其是通用汽車等公司的主要供應商。日本產業機器人業界龍頭安川電機已經著手在江蘇省常州市投資約18億日元(約合0.2124億美元)建設產業機器人工廠。預計川崎重工業在華工廠竣工后將成為日系制造商在華的第二大生產基地。
記者從庫卡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了解到,2011年,庫卡機器人在中國的銷售實現了同比翻番。同時,在與庫卡相關的多關節機器人市場領域,中國也以18000臺的產量成為全球最大的市場。庫卡中國公司于2000年正式成立,至今已成為庫卡全球最大的子公司之一。
2012年10月12日,庫卡在上海舉行了新工廠奠基儀式。該工廠將于2013年下半年投入運營,可容納約350名員工,該工廠第一年的組裝能力為3000臺,至2015年,組裝能力將提升至5000臺。
庫卡集團首席執行官Till Reuter博士表示:“我們的客戶在哪里,庫卡就在哪里。這座位于上海的新工廠將能夠滿足中國和亞洲強勁增長的市場需求。此舉將有效提升庫卡公司在亞洲市場的戰略性定位,同時從該新興市場對自動化解決方案不斷增長的大趨勢中獲益。”
庫卡機器人(上海)首席運營官鄒濤表示:“過去幾年,工業生產的飛速發展已使中國成為未來機器人的重要市場。庫卡公司決定在上海投資建廠,以更好地貼近客戶,為汽車工業和越來越多的一般工業制造自動化產品,滿足中國及亞洲市場對自動化解決方案不斷增長的需求。庫卡將與中國的高端制造產業共同成長。”
ABB則投入巨資打造上海康橋基地,除兩款機器人之外,其他幾十種機器人都在這安營扎寨。ABB離散自動化與運動控制業務部北亞區及中國負責人顧純元博士斷言“毋庸置疑,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增長最迅速的工業機器人市場,而未來工業機器人的主要市場將在一般工業領域。”
為此,ABB機器人在中國全面推行本土化策略,實現了從制造、研發、工程、服務等全價值鏈的本土化。其在康橋工廠制造的機器人是面向全球的。據了解,目前該公司除了兩款機器人在中國不能生產,其他的都可以生產,包括所有的噴涂機器人。2011年,ABB集團銷售額達380億美元,其中在華銷售額達51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1%。
國產機器人的劣勢明顯
一桶螺絲放在那里,機器手將其整齊地擺放在傳送帶上,另外一只機器手揀起一只螺絲擺放在旁邊的托盤上并擺放整齊。這是深圳一家公司研發的視覺分揀機器人。該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此套機器人與視覺系統協調動作,視覺系統懸掛于機器人上,完成零件的定位,機器手對零件進行分揀,然后將其擺放在物料平臺上。該人士稱將視覺系統與分揀系統相結合在國內尚屬領先。
記者隨機采訪在旁觀摩的客商,他們對此卻不以為然,“精準度太差,機器手抓取螺絲不夠精準,擺放后的角度也不統一。跟日本產的同類產品差距很大。”
但這款機器人的價格卻很誘人,僅為進口同類產品的一半左右。
目前,中國已經有機器人生產企業100多家。但比起國際上那些成熟的機器人制造商如ABB、發那科、庫卡等,技術上仍有差距。其主要問題是缺少關鍵部件研發能力,機器人的主要零件如馬達和控制器都要采購;另一原因是國產機器人的精確度較差。“我們ABB的機器人精確度可以達到10微米,這是國產機器人目前無法做到的。”張暉表示。
陳先生認為,中國機器人制造企業的優勢在于服務和價格,技術成熟度、產品線、規模上的差距則是中國企業的主要劣勢。目前,中國市場上應用的工業機器人的關鍵基礎部件大多為進口,產品設計、材料與工藝技術、系統集成與國外存在較大差距,本土生產的工業機器人在精度、速度等方面不如進口同類產品。
深圳機器人協會工作人員表示,目前與國外企業相比,我國機器人制造公司在技術上的軟肋主要表現在電機技術、加工工藝兩方面。“國內機器人的關鍵零部件如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器等制造技術不達標,都要靠國外進口,這樣也增加了(機器人)成本,削弱了價格競爭力。”而如發那科,其核心零部件完全可自主生產,節省了成本。
加工工藝方面的差距在于,國內廠商的熱處理技術不過關,不僅使得零部件在短時間內生銹報廢,而且會直接影響工業機器人的控制精度。一家機器人公司的工作人員也透露,國外電機的使用壽命平均五六年左右,國產產品則相對較短。
但深圳市機器人協會副理事長葛歡慶強調,本土生產的機器人已經能夠滿足大部分生產的要求,非標定制及性價比更高,這對中小型企業來說很有吸引力。記者在采訪中也了解到,中山某精密部件公司早年從日本進口工業機器人,2008年選擇了深圳生產的工業機器人,價格比從日本進口便宜三四成。
葛歡慶還表示,盡管本土工業機器人面臨的市場也越來越大,然而不少本土工業機器人廠商的零配件依賴國外進口,這些零配件的成本占總成本的一半以上,限制了本土工業機器人廠商的競爭力。
2021-10-26 08:46
2021-09-25 08:59
2021-08-31 16:26
2021-08-27 10:03
2021-08-26 13:38
2021-08-23 08:52
2021-08-20 08:55
2021-08-14 14:25
2021-08-09 09:12
2021-08-05 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