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生則對國家扶持政策提出質疑,“機器人整機進口免稅,零配件進口卻征收高額關稅,這不是鼓勵進口,抑制本土生產嗎?”
記者查閱相關稅收政策條款發現,雖然國家對工業機器人進口的原材料和配套關鍵零部件,須全額交納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而進口整機或成套設備,則可免征上述兩項稅收,這種進口稅收政策中長期存在的倒掛現象沒有根本解決,由政策造成的成本負擔使裝備制造企業自主化生產反倒不如進口整機或成套設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裝備自主化進程。這一情形直到2009年才得到緩解,但并未完全改觀。
業內人士透露,國家有關部門鼓勵發展國產機器人,其制定政策的思路是,降低我國對國外整機產品的依賴程度,鼓勵國內企業做機器人設計和生產,以前在機器人核心部件上要收增值稅,現在可能會在關鍵核心部件上免稅,而提高整機的稅收。
國內廠家虎口奪食
張暉總結說,機器人制造與應用總是會在那些有制造業傳統和轉型需求的國度獲發展機會。在制造業傳統上,珠三角無疑是中國本土制造業的源頭之一。工業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在這里更容易找到土壤。
事實正是如此。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介紹,早在2009年3月,深圳便在國內率先成立了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目前,協會擁有從事機器人及相關產業研發生產的企事業會員單位63家,據估算,63家會員單位2011年產值在160億元左右,企業業績平均每年遞增50%至60%。
在佛山,據不完全統計,企業工商登記中經營范圍列有“機器人裝備”的企業有20家左右。
搶占機器人行業先機的企業中,就有佛山市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該公司總經理霍錦添此前長期從事不銹鋼加工和銷售,他發現很多金屬材料制造廠、家具廠和建陶廠用人成本不斷攀升。他在此發現了商機,從此搖身一變,成為一家機器人生產商。
利迅達的做法是,從國外著名生產商或者國內規模較大的生產商處購買通用機器人,公司研發人員根據訂購企業的需求開發相關系統,進行“二次研發”。利迅達的主打是整體水槽拋光機器人生產線。該系統不但大幅度減輕工人勞動強度,避免人為因素造成品質下降,而且節約成本非常顯著。目前,該公司開發的系統可替代人工進行打磨、拋光、焊接、搬運、壓鑄等生產環節。
霍錦添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現在一般的工人工資要三四千塊錢一個月,拋光、打磨、噴涂工種工資都在8000到10000元左右,一臺機器人一班可以代替兩個人,兩班制實際上可以代替4個人,一臺焊接機器人50萬元左右,拋光、打磨、噴涂的機器人價格則是100萬元左右,一算下來兩年就可以回本。而根據歐洲國家的使用情況,一臺機器人壽命可達20年以上。
霍錦添非常看好國內機器人的發展前景。“這個就像電腦的普及一樣,每個制造業企業都將會用到。”他認為,中國機器人系統起步比較晚,隨著人力成本的不斷攀升,企業需求會逐漸釋放出來,未來3到10年內都將是機器人系統的普及階段。
國內以及珠三角的機器人市場到底有多大?對此問題,尚未有權威數據能夠準確描述。有企業說,國內有150億美元的市場;有企業說,單單就五金沖壓,佛山的市場容量就達1萬臺。
雖然眾說紛紜,但這并不妨礙機器人生產企業對未來前景的樂觀。利迅達公司介紹,去年公司產值1000萬元,今年將達到6000萬元,明年預計有1.5億元,到2015年估計能達5億元。龍甲公司的目標產值則是2億元。
陳先生表示,幾大機器人巨頭生產的都是通用機器人,設備基本都是整套設計的。但企業由于各自工藝和流程不同,總要對機器人進行一些小修改以適應生產線上的特殊需要,國外企業基本很少會愿意幫企業去做這項工作,這倒給了國內新興機器人公司機會。他們采取“分步走”策略,根據客戶需求,針對某一局部或單一環節進行自動化系統研發,可以用機器運作的部分就先用機器人去替代。
在售后服務與技術支持上,國內廠家近水樓臺,也更有優勢。比如有的機器人生產企業為避免客戶操作不當產生損害,他們會給客戶配備幾位經驗豐富的熟練工人到企業服務。為說服企業放棄從國外進口機器人的想法,霍錦添常常這樣自我宣傳:“我們的售后服務2個小時就可以到,而他們要兩天,來回費用也要算在內。”
2021-10-26 08:46
2021-09-25 08:59
2021-08-31 16:26
2021-08-27 10:03
2021-08-26 13:38
2021-08-23 08:52
2021-08-20 08:55
2021-08-14 14:25
2021-08-09 09:12
2021-08-05 0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