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叉網(m.cn338.cn)尊重合法版權,反對侵權盜版。(凡是我網所轉載之文章,文中所有文字內容和圖片視頻之知識產權均系原作者和機構所有。文章內容觀點,與本網無關。如有需要刪除,敬請來電商榷?。?/div>
二、能力缺口的歷史根源
中國車用柴油機工業在產品開發方面的能力缺口,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從中國第一臺車用柴油機誕生之日起,主機企業就因種種原因而未能積累起完整的正向產品開發經驗。
(一)六十年反向產品開發(反求工程)的歷史
中國的第一臺車用柴油機,誕生于抗戰前夕的上海。由新中工程
公司以
英國Commer卡車的Perkins柴油機為原型仿制完成。作為中國第一家由專業工程師創立的動力機械企業,新中公司曾在20年代中期自主開發三臺農用水泵,卻以全部失敗告終;后來不得不通過仿制
美國產品才在市場上站穩腳跟,自此“引擎也不自行設計了”,專心仿制國外產品,直至抗戰期間仿制
德國產65馬力車用柴油機。抗戰之后,進口
發動機的大舉進入使這種仿制策略難以為繼。新中公司基于仿制的發展經歷正是解放前中國內燃機工業的一個縮影。
1952年9月,一機部第四機器工業管理局的成立標志著柴油機工業開始建立計劃經濟體制:上海、長春等地的研究所負責
整機及部件研發;機械部向定點主機廠統一推薦新產品型號的圖紙并安排生產;在此過程中,除部委安排仿制進口機型或與研究機構合作開發,主機企業無權獨立開發整機,其技術管理也僅限于資料與產品明細表管理;蘇聯的技術支援也在新中國早期的柴油機反求工程中作用突出:135系列通用柴油機的總體方案就是在蘇方支持下、以斯柯達706R車用柴油機為原型完成的。“大躍進”之后,柴油機工業“優先服務農業生產”的政策導向則進一步壓制了車用柴油機工業的新產品需求和技術攻關,行業內的技術改進也相當緩慢。
文革之后,一機部確立的分工體制開始松動:企業的產品開發不再需要部委安排,且能夠同研究院所直接合作。在此背景下,一大批主機企業更新了投產二十多年的主導產品:上海柴油機廠(下稱上柴)在1978年啟動了6135改型項目,后在
奧地利工程咨詢公司AVL的幫助下完成了6135的第一次大規模改型;玉林柴油機廠(現
玉柴集團,下稱玉柴)則以1976年機械部組織開發的6105Q替換文革期間仿制的
豐田GQ6105,并先后聯合多個研究所優化產品設計、完善工藝配套,在經歷了幾十次澆筑失敗之后試制完成玉柴此后十年的拳頭產品YC6105QA。然而,就在主機企業積極嘗試自主產品開發的時候,改革過程中新的政策導向卻逐漸對主機企業的技術努力產生抑制作用,其中影響最廣泛的就是技術引進政策和科技體制改革。
(二)政策與市場誘導下的戰略偏離 “七五”計劃提出提高柴油車比重的目標,但國內主機企業以“千臺”為單位的產能顯然無法完成這一目標。為了擴大產能、縮小技術差距,車用柴油機行業經歷了大規模技術引進:主要方式是以許可證合同從國外引進成熟機型和生產線。中國重汽在1983年引進第一個車用重型發動機WD615,其中濰坊柴油機廠(現山東重工,下文簡稱
濰柴)以70%的國產化率承擔1萬臺/年,杭州汽車發動機廠(現中國重汽集團杭州發動機有限公司,下稱杭發)則以53.2%的國產化率完成5000臺/年。1986年,二汽以850萬美元簽下
康明斯B系列車用柴油機的許可證轉讓合同,康明斯發動機自此進入中國;玉柴則在1992年以1311萬美元引進福特6112型柴油機全部制造技術和主要零部件的全套加工設備,開創了購買國外整機生產線的先河。這些技術引進大幅提高了產品可靠性和經濟性,但提高國產化率的任務卻打斷了主機企業的整機開發;跨國公司也無意支持中國企業的消化吸收。此時,上海、長春、洛陽等開發經驗豐富的研究所在有償合同制的科技體制改革中收縮了行業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開發任務,并在屬地化改革中納入上汽、一汽、一拖等企業。這使產品開發能力不足的主機廠在消化吸收的關鍵時刻得不到必要的技術支持,而市場形勢的變化又將主機企業的注意力從產品開發引向了擴大產能。
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客貨物流規模的迅速膨脹帶動了商用車市場,并直接刺激了柴油機消費(見圖1)。為了爭奪新增市場,各大主機廠紛紛將擴大產能、提高效率確立為中心戰略。1998年至2008年的十年間,全國車用柴油機產量按功率增長240%。其中,中重型柴油機領域逐漸形成了穩定的產業格局:2009年,位居前列的濰柴、玉柴和一汽(含無錫柴油機廠和大連柴油機廠兩部分)的銷量分別達到35萬、67萬和43萬臺;重慶、二汽兩家康明斯總計完成了14萬臺的年銷量;中國重汽則實現了12.5萬臺的年產量。在輕型機市場上,全柴(安徽全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內動力(昆明云內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兩家領軍企業的產量分別達到了36.8萬臺和30萬臺,它們與產品線擴張的玉柴、一汽,以及常柴(常柴股份有限公司)、萊動(山東萊動內燃機有限公司)一同控制著輕機市場的主要份額。
政府對外資發動機企業的限制和需求拉動的業績增長掩蓋了車用柴油機工業長期存在的產品開發能力缺口。這一能力缺口使國內主機企業無法通過產品開發來應對柴油機電控技術的挑戰,從而在這場發端于70年代、90年代之后愈演愈烈的技術競爭中越落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