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競爭力缺失
在中國機器人市場,外國機器人巨頭處于明顯的壟斷地位,盡管這幾年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相關企業奮起直追,但是依然處于弱勢地位。中國目前已經晉升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但是所面臨的自主品牌薄弱、核心零部件研發滯后、產品認知度與附加值低、低端產能過剩等一系列問題卻日益突出。
隨著近幾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表現強勁,市場容量不斷擴大,世界上工業機器人四大行業巨頭———瑞士A BB、德國庫卡、安川電機和日本發那科紛紛搶灘中國,設立分公司及合資公司。這四大企業在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占比高達70%,而且仍在不斷強化布局優勢。不僅如此,意大利、美國、韓國的機器人及配套企業也已經布局中國主要地區。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機器人及智能裝備企業競逐的最熱門市場,分享中國大餐,已經成為全球共識。
“這個最大的市場將面臨嚴峻挑戰?!鼻揽f,在全球范圍內,美國呼吁“要重新回歸制造業”,希望通過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機器人技術和數字制造技術,重振美國的制造業;歐盟委員會提出了“新工業革命”概念,強調技術創新和結構改革,大力推進新的生產方式包括機器人、數字技術等新興產業;日本、韓國也將機器人列為未來戰略新興技術,各自制定了詳細的戰略發展計劃。
趙杰介紹,2013年中國機器人市場中,應用于焊接等領域的技術含量更高的多關節機器人幾乎被外資所壟斷;國內企業銷售的工業機器人中,坐標型機器人是主要產品,占比超過40%,數量超過外資企業在華銷售同類機器人的總量?!斑@表明,國產機器人主要以三軸、四軸為主,仍然處于單價較低的工業機器人狀態,主要應用于對性能要求較低的領域。”
雖然我國每年申請機器人技術相關專利、發表機器人技術相關學術論文居世界首位,但核心技術研究卻大幅落后。以R V減速器為例,中國申請人申請的專利僅26件,且有效專利僅有13件,發明專利只有2件;而國外申請人在華申請了專利47件,其中有效的26件全部是發明專利。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說,國產機器人與發達國家機器人相比還有不小差距,“以前只能進口機器人,我們照貓畫虎開始探索,但產品的質量和壽命上不去,國際品牌知名度不高,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技術的核心競爭力?!?
面對機器人產業的高增長機遇,各地政府不斷上馬機器人項目,大大小小的機器人產業園建設如火如荼。據不完全統計,到今年一季度,全國就有36個城市將機器人產業作為當地重點發展產業;不少企業也紛紛轉型生產機器人,中低端產能過剩苗頭已經出現。
以智能代步車為例,由于目前上海、天津等地都有廠家生產相關產品,制造企業在開拓區域市場時給代理商的價格已開始出現松動跡象。
據介紹,從機器人產業鏈層面,包括上游關鍵零部件、中游整機和下游應用,其中上游中國欠缺,與國外技術差距較大,而中下游是我國主要涉足的領域。
資本市場輿情戰略研究員李一川指出,機器人項目投入大,周期也相對長,市場需求的增長并不是爆發式的,短期內如果急速同質化擴張,最后大家都擁堵在產業鏈最沒有價值的環節,就會帶來產能過剩,使機器人行業陷入與當年光伏產業同樣的境地。
“國內的機器人企業已是遍地開花,機器人概念的上市公司就接近60家,跟機器人相關的規模企業已有140多家,而且平均每周還會出現一個機器人概念的企業。而國外的機器人企業也不過十幾家。感覺像一堆小草跟人家大樹去爭搶陽光。”曲道奎說,“如果這么一鍋粥地亂干快上,機器人產業的大機遇可能又變成一個產業大悲劇。”
自主創新舉步維艱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機遇,需要政府、科研部門和企業合力研究。”科技部高新司先進制造與自動化處處長周平認為,中國與國外機器人發展的最大差距是上游基礎研發明顯不足。
“必須圍繞市場應用需求,大力開展有針對性、差異化的共性技術和學科交叉的變革性技術研究,才能實現對國外機器人巨頭的彎道超車?!彼f。
不少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要迅速提升國產機器人自主創新水平,不僅需要人才和資金的積聚,更需要在體制機制上進行改革創新。
趙杰介紹,在中國,機器人發明專利申請量排名前十的申請人中,國外申請人均為企業,而國內均為高校,研發主體集中在科研院所,不僅限制了成果的轉化應用,最終也制約了技術創新。機器人技術方面成果現實的轉化率也就3%左右。
“機器人產業創新應該在國家層面進行資源整 合 和 模 式 創 新 。 在 產 學 研 體 制 中 , 應 該 以‘產’為基礎,但現在以‘學’為主,技術研究不是為了應用,而是為了評獎,大量創新資金被浪費??蒲许椖可暾垥r,雖然表面是以企業為主導,但企業往往成為傀儡,主導權基本都在大學和科研院所手中,資金一到位就像中了獎,參與者 把 錢 一 分 , 許 多 創 新 的 資 金 最 后 都 做 了 無 用功?!币晃粯I內專家說。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發現,由于缺少頂層設計和區域協調機制,創新資源重復而分散,既缺乏合力又形成巨大浪費。以遼寧為例,在遼寧中部八個地級市中,包括機器人行業在內,分散著700多家產業檢驗檢測機構,分屬多個領域、各自為政,在有的檢驗檢測項目上,僅有10%能夠滿負荷運轉,50%的設施使用率不過25%。
創新資金的集中、分配和使用政策也需要重新審視?!皣夜膭钇髽I創新可多做減法少做加法,用減稅代替項目補貼制,既讓優秀企業有更多的留利來創新,還避免項目資金的尋租風險。”曲道奎進一步建議說,希望國家從大產業的角度,多建大的研發創新平臺和測試檢驗平臺,修好產業發展的大公路,讓各個企業在統一的賽道上自由創新地奔跑。
國際機器人專家普遍認為,機器人發展將是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開端。專家同時提出下一步機器人產業亟待解決的難題:“人機協作”,即工人和機器人同時在車間里搭配工作,人在機器人的輔助下做更有創造性的工作,而機器人從事精確度高、重復性強的工作。
王瑞祥建議,中國機器人企業應樹立全球視野,虛心學習借鑒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理性規劃投資和研究方向,培育自身核心競爭力,加強全產業鏈的構建,如此,中國機器人實現“人機協作”走出國門,將不再是遙遠的夢想。
專家指出,中國機器人產業目前仍面臨很多差距和問題,需要堅持引資、引智、引技相結合,產學研用相結合,從集成起步逐漸向中上游拓展,加強產業鏈上下游的匹配與協同,通過不斷改革創新,才能進入良性發展軌道。
2025-06-14 20:30
2025-06-13 09:41
2025-06-10 11:04
2025-06-10 10:49
2025-06-10 10:08
2025-06-10 10:08
2025-06-08 21:08
2025-06-07 15:24
2025-06-07 15:22
2025-06-06 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