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來,無論是一戰和二戰前,戰后重建,還是應對全球經濟危機,即便美英趨之若鶩追求“金融神話”時,德國始終堅守立國之本,也因此成為在金融危機中“一枝獨秀”的西方國家。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說,“德國制造”在百年的起起伏伏中走到現在,根本上說靠的是勇敢接受挑戰,在開放的競爭環境中強大自己,而這也正是現在剛走向世界、面臨轉型的“中國制造”所應學習的。
有人說,“德國制造”126年的歷史就像一個童話
德國的企業家在19世紀中期開始被英國人稱為是最卑鄙的工業間諜。他們的產品被當作廉價處理商品在英國本土及殖民地傾銷。為了保護本國產品的利益,英國議會通過商品法案,在德國產品上打上恥辱的印記“德國制造”,這個令德國人尷尬不已的決定卻出人意料地激起了德意志帝國工業界令人震撼的反應。
他是一個友好、優雅和風趣的人。他在英國倫敦自稱為施魯普先生,在那里的工商業界受到熱情歡迎。這個德國紳士風度翩翩地參加倫敦工商巨頭的聚會,向主人家介紹自己“個人對鋼鐵產品感興趣”,英國企業家并沒有對他產生戒備心理,反而詳細地向他介紹了英國最新的鋼鐵生產流程。但這些英國企業家不知道,這個深藏不露的德國人卻在品著威士忌,抽著雪茄聊天的時候,輕松地窺探了英格蘭的頂尖技術,以便在德國生產類似的產品。
這個在英國化名行竊的技術間諜,后來被英國情報機構發現,原來是來自德國萊茵河畔的工業家阿爾弗雷德·克虜伯。這個鋼鐵大王來自埃森,后來制造了著名的克虜伯大炮。他不是去英國刺探技術情報唯一的人。不過,不是所有的工業間諜都能像克虜伯先生那樣高貴優雅而輕松地獲得大不列顛的技術情報。有的德國人行為惡劣,自然不能如愿以償。比如一個叫荷西的德國人就曾對英國的一家煉鋼廠的主管進行逼壓,要他說出廠里最先進的工藝流程。當然,英國人不會吃這一套,就派人去報了警。然而在警察到來之前,這個荷西已經逃之夭夭。
為何會發生如此情況?如果我們把當時英國與德國的工業發展狀況相比較,就會明白其中的道理:當時,經過18世紀的工業革命,英國工業已經高度發展,成為世界科技的標桿。相比之下,德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農業國,其科學技術幾乎相差了半個世紀的發展距離。
“無恥之尤”,這就是當年德國人在英國人眼里的形象。不少德國人幾乎是肆無忌憚地復制英國產品,制造二流質量的商品,并以傾銷的價格流入英國及其海外市場。在德國,當時工人工資低,工作時間又被資本家無限延長,這使得商品成本非常低廉,其價格在世界上具有強勢的競爭力。“價廉貨次”,就是對當時德國不少產品恰如其分的寫照。
當時,英國謝菲爾德公司生產的剪刀和刀具在市場上具有最高的聲譽,謝菲爾德的刀剪都是用鑄鋼打造的,經久不壞,被稱為最鋒利而又經久耐用的刀具,所以價格不菲。德國索林根城的刀具剪子制造商假冒這個名牌,把自己的產品也打上英國“謝菲爾德”或者“謝菲爾德制造”的質量檢查印章出口國外。然而,他們的模仿產品,卻是用鑄鐵打制的,看起來和謝菲爾德的產品相似,可是,無論是鋒利還是堅硬的程度都不能與之相比。
這件丑聞曝光后,英國人再也不能容忍德國人的這種卑劣手段了。英國的企業家們發起了抵制德國產品的運動。首先是謝菲爾德刀具生產商在倫敦發起抵制德國無恥行為的運動,他們要求所有來自德國的產品,必須貼上“德國制造”的標簽。后來,在1887年4月23日,英國國會通過了《商品法》(Merchandise Act),并把這個條款寫了進去。從那時起,所有德國產品要進入英國本土或殖民地市場,都必須打上“德國制造”的印章。英國商人們希望用這樣的印記來嚇退消費者,讓他們對德國產品嗤之以鼻,轉而購買英國產品。
1887年的8月23日于是成了“德國制造”的誕生日。“德國之聲”稱,從126年前的那個日子后,德國人爭氣地讓自己銷售到世界各國的產品比當地貨的口碑還要好,100多年來,德國源源不斷從中獲益,任何一件“德國制造”產品“都像一塊熱氣騰騰的蛋糕”,受到各國的歡迎。《南德意志報》稱,“德國制造”126的歷史就像一個童話。它也是德國在二戰后崛起的密碼,歐債危機中仍“一枝獨秀”的答案。
從“厚顏無恥”到“光榮之源”
“德國制造”給德國百年來持續不斷的發展打下的堅實基礎也引發不少國家的羨慕。《紐約時報》稱,德國的強盛關鍵來自于制造業。美國《外交》雜志曾刊登擔任過美國財政部長顧問及奧巴馬政府汽車產業首席顧問的史蒂文·拉特納的文章,文章標題就是“德國成功的奧秘——歐洲的制造業強國能給美國什么經驗”。
時隔百年,如今已經基本放棄制造產業的英國深陷金融危機,英國媒體面對德國穩健的發展也望洋興嘆。英國《每日電訊報》稱,和英國、西班牙相比,德國不僅經濟增長仍然強勁,而且其失業率甚至不到英國、西班牙等國的一半,這讓債務危機纏身的歐洲各國不得不唯默克爾領導的德國政府馬首是瞻。
克虜伯的工業帝國
英國人對德國產品的抵制,以及若洛克斯教授對德國產品所做的毀滅性評價,都引起了德國人的徹底反省。后來的10年間,大多數德國公司都銘記了若洛克斯教授的話:“用質量去競爭”,對自己的產品嚴格進行質量把關,設計上敢于創新,加上德國工人階級的吃苦耐勞,成就了德意志帝國經濟史上的偉大轉變。這個世界上“最無恥”的偽劣產品生產國展開了一場為質量而戰斗的戰役。
這年春天,鋼鐵大王克虜伯像平常一樣,騎馬到工廠。他身材高挑瘦削,頭戴折疊帽,身穿緊身夾克,腳著齊膝馬靴。從位于埃森湖邊,那座擁有269個房間的王侯規格的胡格爾山莊,一路小跑到10公里開外那座屬于他的鋼鐵帝國。
遠遠地,“克虜伯族長”已經看到了他的帝國,被黑煙和蒸汽籠罩著。40多個水塔和煙囪高高地伸向煙霧彌漫的天空。其中,有的煙囪比埃森大教堂的鐘樓還高。相比之下,這個在德國不算小的城市仿佛也成了克虜伯工廠的附屬物。在他的工廠里,有1.2萬多名工人上班。工廠擁有工廠專用的煤氣和抽水站,以及消防隊和警察。還設有一家醫院,一些商店和自己的專用鐵路。在廠房里,工人在融化生鐵,鍛造用在鐵軌上的車輪和軸承,用生鐵鑄造曲軸和大炮。工人們在炎熱、臭味、嘈雜和骯臟的環境里工作。特別是在高爐旁工作的人,必須要承受高溫,而在另外的廠房里,由于要開天窗,讓空氣流入,又非常寒冷。在車間里,用大鉗子夾著裝滿沸騰鐵水的坩堝澆注時,鐵水常常會燙傷甚至燙死人。不過,這些工人都愿意在克虜伯工廠工作,因為這里的福利好。
盡管如此,員工問題總是克虜伯的一塊心病。他的工廠從一開始就不斷地招募員工。他在報紙上刊登廣告,派職員到各個地區招募。1855年,他在埃森郊外的工廠還只有704名員工。
當時,埃森是個不大的城市,住房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沒有人有足夠的資本來開發房屋。于是,埃森人就把馬廄、工具棚和閣樓租給工人。1840年,這個城市平均每8個人住在一兩層的房屋里,到了1865年,有的地區這樣的房子已經擠了18甚至24個租客。
住房緊缺,使這里很難招到工人。沒有工人,工廠就無法發展。于是,克虜伯于1856年在廠區修建了一批住房,房租和伙食費都非常低廉,可以容納200個工人。這些有點像軍營的住房非常狹窄,而且住宿規章制度也非常嚴格:每個人必須遵守住房紀律和制度,飯前必須洗手。
到了1863年,克虜伯的工人住房已經擴大了6倍,可以容納4200多人。這個生活區有9幢大樓,包括144套住房,每套住房有3-4個房間。煤氣和用水都是由工廠自己提供。這樣的住宿區形成,給工廠帶來新內容。對克虜伯來說,工廠不僅僅是一個企業,同時也是一個生活和命運的共同體。
1887年,克虜伯的工廠已經雇用了1.2萬名工人。這些工人工作辛苦,每天工作11個小時,工作環境惡劣,多數人在高爐前工作,因為高溫和灰塵,他們的健康受到嚴重威脅,但是,他們相信在克虜伯公司的工作穩定,工資、面包和住房都有保障。
2025-06-16 11:40
2025-06-16 08:15
2025-06-16 08:11
2025-06-14 20:30
2025-06-13 09:41
2025-06-10 11:04
2025-06-10 10:49
2025-06-10 10:08
2025-06-10 10:08
2025-06-08 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