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創下6年來新低。其中,我國第二產業增加值60292億元,...
4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創下6年來新低。其中,我國第二產業增加值60292億元,增長6.4%,增速有所回落。從整個形勢來看,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主要是因為傳統增長引擎繼續失速,而新增長點又青黃不接,經濟內生動力并沒有實質性改善。
經濟下行壓力大
自2009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經濟步入持續復蘇階段,但屢遭國際主權債務危機、全球資本流動沖擊的困擾,經濟復蘇進程持續分化,世界經濟仍處于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總體復蘇疲軟,態勢難有明顯改觀。
今年一季度,由于經濟運行的慣性及春節等因素影響,我國經濟增速繼續放緩,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部分行業產能過剩,仍有待化解,一些領域的潛在風險仍然存在。種種跡象表明,投資、工業回落沖擊、制造業產能過剩、傳統產業淘汰力度加大、汽車通訊等主導行業減速、投資需求不旺等因素導致工業生產加速下滑,制造業和房地產等傳統拉動經濟增長的領域呈現乏力態勢。在過去的幾年,我國一季度經濟增速都較慢,而今年經濟整體數據繼續走低,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房地產滑坡、工業投資疲軟。
實際上,受去庫存等多種因素影響,我國工業經濟增長仍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一是固定資產投資和房地產投資等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在衰減。二是創新創業、互聯網+等新的動力滲透、銜接,需要一定的時間。目前,我國新的動力體量較小,對投資領域的拉動作用還沒表現得特別明顯,沒有完全形成一個可以替代傳統的、固定資產投資的拉動作用,短期內難以彌補傳統動力消退所帶來的影響。
服務業趕超傳統工業
2015年,盡管世界經濟出現分化,但各國政府都在努力改善自身的經濟發展環境。而我國經濟增長面臨結構調整和驅動力轉換的過程,盡管經濟數據疲軟,但結構升級加快,特別是新產業、新業態、新主體、新產品、
新動力正在孕育和積累,內生動力強大。近年來,隨著工業增速放慢,服務業等新經濟的增長持續快于制造業,旅游、文化、信息、
現代物流等行業發展迅速,對經濟的貢獻已經超過傳統工業。
當前,我國宏觀調控總基調仍是穩中求進,要保持經濟運行的穩定,要通過結構調整,重構經濟發展新平臺,加快經濟增長動力轉換。一方面用減法淘汰落后產能,另一方面用加法加快補齊經濟發展中的短板,增強經濟發展的平衡性。同時,要積極引導企業適應經濟新常態,加快生產、流通、管理等領域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在效率提高的基礎上,降低成本,獲取利潤空間,實現財政收入、企業利潤和居民收入的共贏式增長。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我國服務業不能盲目發展,也不可超越經濟發展階段,要防止服務業發展過快而導致的實體經濟空心化和勞動生產率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