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景源舉例說,蘋果手機相當一部分是在中國生產,“而我們每生產一部蘋果手機,其中49%的利潤被美國拿走了。日本拿走了30%多,韓國還拿走了百分之十幾,剩下我們中國拿3.63%。
也就是說,低端制造和代工類企業正在喪失產業發展的土壤。這足以給東莞制造乃至中國制造一個警鐘,他們面臨的是產業的變遷,是人力資源、土地等要素完全改變環境下的一個挑戰。
龔佳勇把這種現象稱為“搭便車”時代的結束。過去是幾年,低端加工制造為中國經濟貢獻了原始積累,但也消耗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土地、環境等要素。在他看來,目前的制造業已經到了買車票的階段。
龔佳勇稱,“這個車票可能是技術、創新或者其他,但對大量加工制造類企業來說,他們必須找到對中國經濟新的貢獻方式,否則,外貿的短暫回暖很有可能是他們的最后一班車。”
實際上,中國制造產業發展了這么多年,大部分仍然停留在產業鏈的最低端,利潤微薄不說,產品技術還跟不上市場發展。國內外有很多的現象表明,制造業企業不肯花資本去轉型升級,就得面對倒閉的惡夢。
在國內和國際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下,中國制造的下行壓力確實不小。
專家指出,雖然傳統制造業的比較優勢有所衰減,但不必妄自菲薄,通過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中國正在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制造業企業只要全面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堅定不移地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只要為制造業發展開辟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就能在未來搶占先機。
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認為,在新常態的經濟態勢下,創新才是經濟結構改革的動力。
他表示,“過去我們在國際化的分工中,基本上處在國際產業鏈的末端,缺少自主知識產權,貼牌生產,賺微薄的辛苦費。現在我們要通過國際化不斷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姚景源認為,低成本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中國制造業想要在全球市場上拿到話語權,就要勇于轉型升級,推動中國制造業結構調整,提高創新能力,從過去更多地依賴傳統優勢轉變為新的優勢,技術優勢、科技優勢、高素質勞動力優勢,以及整個社會的綜合配套優勢,“只有在這些方面下工夫,才能在國際大品牌中看到更多的中國品牌。”姚景源說。
智石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克力分析稱,中國制造的升級換代很難依賴這些低端的工廠。政府對低端加工制造業也已經利好出盡。淘汰掉一批企業,既是市場內生的需要,也是政府有意的引導。
去年7月,本輪工廠倒閉潮逐漸嚴重的時候,東莞市長袁寶成曾公開表示,東莞的發展絕不能離開制造業,要保住這個“根”,只要保住這個“根”,以制造業為基礎的產業鏈就能存在。
東莞的計劃是,用機器替換成本日益高昂的人工,即“機器換人計劃”。東莞計劃每年拿出2億財政資金,支持中小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這同時也是東莞制造業進行升級的一種路徑選擇。
效果是明顯的,數據顯示,2014年前三季度,東莞工業技改投資一直在低位運行,最低為-19.3%,實施“機器換人”行動計劃以來,工業技改投資跌幅逐步收窄,最終全年增長28.6%,順利實現“扭負為正”。
這樣的升級有兩個暗含的條件。有政府官員表示,“一方面,企業的經營規模有一定條件,財政政策會特別支持營業收入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另一方面,用工大戶原則上要求加快機器替代人工的速度”。
實際上,企業實力的限制也是能否進行“機器換人”改造的關鍵條件。
東莞公布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越是實力雄厚的企業,開展“機器換人”的趨勢越明顯,調研抽樣調查結果還顯示,企業實施“機器換人”的最大障礙是資金問題,未開展“機器換人”的150多家抽樣企業中,有近半數是因為所需資金多而暫緩。
而從行業來看,電子信息制造業、電氣機械及設備制造業這兩個支柱產業的項目最多,分別約占總數33%、37%;特色產業中則以包裝印刷業的項目最多,約占總數的6%。
“有退有留是東莞制造業升級的策略,東莞有將近30萬家中小企業,不可能每一家都進行機器改造,這是不現實的,一定會有一批企業退出。”有接近政府的學者分析稱。
2023-02-13 12:20
2023-02-11 09:16
2023-02-08 09:40
2023-02-08 09:38
2023-02-08 09:35
2023-02-08 09:31
2023-02-07 09:52
2023-02-07 09:48
2023-02-07 09:44
2023-02-06 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