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工業4.0”紅遍中國大江南北之時,一波接一波學習工業4.0和智能制造的熱潮不息。智能制造并非互聯網+制造業那么簡單,背后是數十年如一日對產品的精雕細琢、追求完美和極致品質,德國制造秉持的這種“工匠精神”是其實現工業4.0的利器,也是后起國家制造業轉型需要學習的內容。
近日,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商德國大眾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起因是它利用“作弊”軟件通過美國尾氣排放檢測。雖然這一事件產生了負面影響,有人認為“德國制造”走下神壇,但是仍然無法動搖人們形成的德國制造品質形象。工業4.0核心是智能制造,然而,我們更應該關心的是其背后的“工匠精神”。
揭秘一:德國企業為什么不熱炒互聯網思維?
以保時捷為例。三條立本哲學:
一是品質精神。這里組裝一部車只需9小時,后序檢測調適需要5天,出廠則需要數月。保時捷的訂單最快也需3個月,有些配置高的甚至需要提前一年預訂。盡管需求旺盛,但該企業并不急于擴張。保時捷共有7500組裝工人,6500研發和服務人員,可見研發和服務在該企業的重要性。
為保障品質,保時捷除玻璃和發動機外,均為手工組裝。擋風玻璃過于沉重,機器人操作更精準嚴實,而發動機擰螺絲較單調費力,也由機器手代勞。而其它工序均為手工組裝。所謂工業4.0的優勢,表現在訂單處理和生產自動化上。在保時捷工廠,工人負責組裝,機器人負責搬運,全場通過WIFI遙控和聯絡,井然有序。好的工人永遠比機器人更精準,更有靈活性。這就是制品與藝術品的區別。
二是不盲目擴張。保時捷保持著細水長流的生產節奏:從來未有所謂淡季,即便金融危機時也不淡。介紹人員的解釋是,保時捷的需求是不會受金融危機影響的,因為這個群體不差錢。
由于受廠房限制,又處于市區,保時捷每天只能生產200輛車,年產不過6萬輛,僅二三百億元的產值,和其他汽車巨頭動輒上千億產值無法類比。不輕易急速擴張、不愿加班,與其說是德國家族企業的特點,不如說是德國企業的普遍特點。
三是精益精神。雖然保時捷在德國其他城市也有一些生產工廠,但是技術含量最高的發動機,以及整車的組裝,都是在斯圖加特的工廠完成的。其中老技工的技藝(know-how)是核心競爭力。
德國制造之所以能成為品質標志,除德國人動手能力強、講究精益精神外,技工教育是關鍵。德國實行雙向教育,學生們在初中開始分流,大部分去了職業技術學校。在德國,熟練工人很搶手,由于這方面短缺不得不到南歐進口技工,高級藍領也比普通白領收入高,企業領導人也經常從藍領中提拔。
保時捷這類德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老帶少、傳幫帶式的師徒制,這樣技藝(know-how)被傳承下去;而家族企業的長期穩定又讓企業哲學、企業文化得以傳承。是工匠精神、家族傳承和現代科技形成的鐵三角讓德國制造立于不敗之地,仍憑互聯網的風口不曾動搖。
所謂互聯網思維不過是手段,最終目的是能讓產品行銷全球、企業基業長青。
2025-06-01 18:37
2025-05-31 19:52
2025-05-31 19:49
2025-05-26 12:52
2025-05-26 09:00
2025-05-22 15:01
2025-05-21 20:49
2025-05-21 13:31
2025-05-18 16:04
2025-05-17 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