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陷入低潮到春暖花開
從代工轉入打造汽車自主品牌后,比亞迪便開始要面對消費者,他本人需要更多地在公眾場合亮相,要提升企業品牌和產品知名度等,思維亟須在制造業與商業之間切換,亦技亦商,這對王傳福來說是一大考驗。
2010年,巴菲特造訪比亞迪,對王傳福大唱贊歌。股神在深圳唱的那首歌《愛的榮耀》(The Glory of Love),卻意外成為比亞迪后來幾年跌宕命運的預測:“你必須付出點什么,也接受些什么,然后心碎一下也無妨……”
2009年比亞迪風光無限,掛著王傳福與巴菲特合影的比亞迪4S店,賣出了國內汽車企業銷量增速冠軍的成績,王傳福在這年以350億元身家成為福布斯榜中國內地新首富。不過,他很快意識到危機,于2010年出手大調整,由之前以銷售為主導回歸到以產品和品質為主導的道路上,進行一場時間與技術的賽跑。回顧這段經歷,王傳福坦承他犯過一些錯誤,“比如說從最早的B2B轉到B2C運營時,是一個新的業態,我們因為沒有經驗,在網絡擴張、網絡管理、品牌宣傳等方面犯了一些錯誤。”但王傳福堅持戰略上沒什么大錯誤,“只是在執行層面犯了一些錯誤,這樣會喪失一些市場份額。”
三年的調整,是令人煎熬的過程:比亞迪利潤從2010年起持續三年下降,其中2012年凈利潤同比下滑94.12%,僅為0.81億元,與2009年的37.9億元相差甚遠。此時,比亞迪團隊一些核心成員站在迷茫的十字路口。比亞迪銷售公司原總經理夏治冰于2011年辭職;王傳福中南大學的同學、比亞迪原副總裁楊龍忠也于2012年9月辭職,辭職時他已在比亞迪干滿了17年。隨后,比亞迪原副總裁毛德和也在2014年3月以個人身體及年齡原因離職。以技術見長的毛德和,曾是比亞迪薪酬最高的高管,深得王傳福重用。調整期的比亞迪,不僅產品和技術在進行迭代與升級,管理層也進入新陳代謝期。
在比亞迪陷入低潮時,王傳福獨自扛起巨大的壓力,平時不動聲色,但有一次在公司內部會上說到動情處雙眼濕潤。2012年~2014年,比亞迪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分別為-4.84億元、-0.57億元、-6.77億元。王傳福押注新能源汽車市場,就不得不接受艱難的毅力挑戰賽,而這一市場正處于蝸牛式的緩慢爬坡過程:2009年,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只有48輛,2010年480輛,2011年1323輛,2012年和2013年的年銷量都大約是3100輛,即使到2014年爆發性增長沖上兩萬輛,但也因為顧此失彼,傳統燃油車銷量下滑,比亞迪凈利潤還是下滑兩成。比亞迪的英文名字BYD,原意為“成就你的夢想”(Build Your Dream),在比亞迪陷入低潮時,甚至被戲說為“Bullshit Your Dream” (胡扯你的夢想)。
電池等代工產品利潤越來越薄,自主品牌燃油汽車在合資品牌猛攻下曾節節敗退,而新能源汽車未具備規模,銷量重度依靠“輸血”。與此同時,勞動力成本快速攀升,深圳地區工人的月薪在短短幾年內由1000多元上升至3000多元,擁有18萬員工的比亞迪僅一年工資支出就超過60億元。但王傳福并沒有收縮,而是加快擴張,建實驗室、建電池廠以及在國內外建生產基地等。
對于王傳福來說,沿著正確的方向奔跑才是最重要的。“一旦方向失誤,損失可能就是幾十億、幾百億,損失的時間可能是五年、十年,時間是用錢買不到的。”他如此篤定,堅決將新能源作為未來戰略的方向,基于兩點判斷:一是全球共同面對化石能源緊缺問題,如果不改變消費方式的話,全球的石油只能供應幾十年;二是應對氣候變化,越來越成為全世界各國政府的共識。
直到比亞迪插電式混動轎車“秦”上市之后,在新能源汽車上苦熬多年的王傳福才等來春暖花開。2015年,在多重扶持政策疊加催化下,加上“霧霾”這個賣力的“推銷員”,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出人意料地沖到33萬輛,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比亞迪也從國內新能源銷售冠軍晉升為世界冠軍。2015年,比亞迪預計凈利潤為26.8億元~28.5億元,增長超五倍。
優勢與野心
王傳福一直在質疑聲中走過來。至今如此。
“王傳福對政策嗅覺很敏銳,成為新能源汽車政策紅利的最大獲益者。但是,刨除政策補貼之后,估計比亞迪暫時還無法實現盈利。他在采取自下而上的內生式技術創新驅動企業,至于未來能否成為杰出的商業領袖,要待到紅利退去后才有答案。”泰博英思(北京)信息咨詢有限公司汽車行業總監孫木子如此評價。
當新能源汽車拐點出現時,自主品牌以及跨國巨頭都紛紛兵臨城下,連互聯網公司也熱衷參與這場“顛覆”的游戲。與此同時,政府補貼政策逐漸退出,可能將于2020年完全取消。在市場中摸爬滾打的王傳福心里有數,政府行為必定是新能源車發展早期的扶持,這一領域最終將由市場來決定。“當產業處于顛覆期,要以快制勝,提前技術創新和戰略布局格外重要。中國在新能源產業的政策以及腹地等優勢,更利于自主品牌搶先卡位,比亞迪的電池、電機、電控等技術不僅與傳統巨頭沒有差距反而領先。”王傳福相信,傳統車企巨頭做電動車,是因為不希望落后,但內心往往不希望燃油車被取代;而與國際汽車巨頭較量的,最終是誰在電動汽車上下的賭注更大。2015年,王傳福果斷地以23億元賣掉了比亞迪電子部品件有限公司,并從資本市場募資150億元,為新一輪開戰籌備彈藥。
目前,比亞迪唐、宋兩款插電式SUV新車已搭載 “542技術”(百公里加速到5秒以內、全面極速電四驅以及百公里油耗在2升以內的新技術指標)。比亞迪現著手研發雙模“六擎四驅”新技術,力爭將百公里加速時間達到3.9秒。王傳福相信汽車技術最需要突破的仍然是安全,并且將更多精力投入研發智能控制提升行車安全,其中正在進行兩項電動車技術革命:一個是自動剎車20毫秒挑戰200毫秒,另一個是分布式的驅動挑戰單一式的驅動。比亞迪最近還在與百度聯手研發無人駕駛技術。
在這百年不遇的汽車產業變革時期,王傳福在面對大眾、奔馳、寶馬等車企巨頭時變得有底氣起來。他自信地認為,比亞迪在時間積累、技術儲備等方面已處上風,完成新能源汽車全市場、全產業的布局,尤其是握有垂直整合這一殺手锏,集成創新的優勢將會凸顯。而高度專業化分工的傳統車企造新能源汽車,還需要時間來沉淀。他信手拈來舉例說,在采購別人的自動變速箱里面加電機,雙方僅談合同可能就需要兩年時間,而在一個垂直整合的體系中,這不成問題。比亞迪從電池、變速箱、電機、電控等皆自己生產,不僅是為了節約成本和提高效率,最根本的還是在產業變動顛覆期迅速實現集成創新。
王傳福在電池線路上有所調整。與日韓鋰電池巨頭相比,比亞迪在動力電池專利儲備絕對數量、技術分布以及市場占有率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智慧芽專利檢索數據庫的數據顯示,比亞迪、松下以及LG化學在中國的動力電池專利儲備絕對數量分別是537、667和592項。按海外媒體EVSalesBlog對全球電池生產商的排名,2014年比亞迪在全球鋰離子電池市場占有率為6%,排名第四,位居榜首的松下市占率是38%。
不過,作為全球首家擁有從電池到整車完整產業鏈的企業,比亞迪的優勢是:在電池領域中最會造車,在汽車領域中最會制造電池。比亞迪正加快電池布局,新建的深圳坑梓電池基地產能為8GWh(千兆瓦時),是原有惠州基地產能的5倍。王傳福一邊擴產能,一邊在電池材料上謀變,不再一味堅守磷酸鐵鋰電池。磷酸鐵鋰理論能量密度大概在160Wh/kg,比亞迪的單體電池目前幾乎觸碰到能量密度的天花板。幾個月前上市的宋已首次采取三元材料的鎳鈷鋁酸鋰電池。他開始在動力電池上兵分兩路:電動大巴和卡車產品上將繼續使用磷酸鐵鋰電池,后續的乘用車上將替換上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電池。
2025-05-30 17:42
2025-05-30 17:41
2025-05-30 17:40
2025-05-30 17:39
2025-05-30 17:37
2025-05-30 17:36
2025-05-30 17:35
2025-05-30 17:34
2025-05-29 21:25
2025-05-29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