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制造業已在全球“硝煙彌漫”。國外對中國裝備制造業的“雙反”調查不斷向高端產品延伸,且具有傳導性。風電、光伏等能源裝備成為重點調查對象。
盡管有“一帶一路”政策東風,中國裝備制造業卻在全球貿易保護的集中“炮火”下承受巨大壓力。
中國最大的工業信息服務及咨詢機構,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于3月23日在北京發布的系列研究報告顯示,2009年至2016年2月,全球范圍內發起的7948起貿易保護措施,共對232個國家(地區)的經貿產生影響,中國占據3831起,是最大受害者。
在所有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中,裝備制造業以1304起居首,占比達1/3。全球每六起貿易保護,就有一起是針對中國裝備制造業。
德國、法國、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均已針對裝備制造業提出各自的戰略發展計劃,并且加大了政府預算對該領域的投入,而美國早在數年前已開始引導制造業回流本土。中國國家領導人成為高鐵、核電等高端裝備的“海外推銷員”。
上述研究報告顯示,影響中國裝備制造業的貿易保護措施,70%以上由G20發起。發起數量最多的前十位分別為巴西、印度、俄羅斯、阿根廷、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美國、印尼、德國和波蘭。
盡管中國已加入WTO,根據協議能夠獲得關稅減讓,但目前各國對中國裝備制造業采取的保護措施類型依然主要是進口關稅,數量占比達43.9%,其次是國家援助計劃和本地含量要求。
國外對中國裝備制造業的“雙反”(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不斷向高端產品延伸,且具有傳導性。某國對華產品發起調查后,往往會引發其他國家隨之加入。光伏和風機等能源裝備成為重點調查對象。
“一些國家還開始對中國裝備制造業全產業鏈進行封鎖。”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研究員魯欣稱,例如電工鋼,該產品并不在高端裝備之列,但屬于裝備制造業的重要原材料之一,因此美國不僅對中國取向電工鋼發起“雙反”調查,還就中國對其取向電工鋼征稅問題訴諸WTO。
此外,美、歐、日、俄等發達國家,以及巴西、印度、以色列、新加坡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正在加強對中國的高新技術出口產品的管制,且管制方式趨嚴,從單純的海陸空實物貿易控制,擴展至互聯網、通訊、私人郵件和私人交往。
華為、中興、三一重工等企業已受到較大影響。其中,三一重工起訴奧巴馬一案引發全球焦點關注,前者對美國俄勒岡州四個風電項目的收購交易,曾被美國政府以“涉嫌威脅國家安全”為由予以禁止。
中國裝備制造業尚處于粗放發展階段,核心技術嚴重欠缺。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在通用機械、電氣設備及能源、儀器儀表等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分別為51件、270件和115件。德國、美國、日本則分別是中國的十倍至數十倍。
“雖然中國高鐵很先進,卻必須進口日本哈德洛克工業株式會社生產的螺母,而民用飛機自主鋁材利用率不到1%,飛機設計各環節所涉及的36個產品軟件全部依靠進口。”工業與信息化部規劃司規劃發展處處長姚珺稱,基礎技術能力一直是制約中國裝備制造業參與國際競爭的最大因素。
專利侵權則是中國裝備制造企業被美國起訴的最主要原因,且勝訴率遠低于中國企業的整體勝訴率和全球平均勝訴率。
魯欣認為,中國應強化裝備制造業的制造基礎,謹防核心技術“空心化”,抵御國外的知識產權保護,同時建立快速反應機制,規避國際貿易風險,并加大國家層面的斡旋,為中國制造裝備業發展創造空間。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王文斌則認為,中國不僅應發展自動化和智能技術,讓工廠從生產線制造轉向自動制造、柔性制造和智能制造,更重要的是培育“工業文化”。
“讓行業所有的參與者都能夠認真嚴格、盡善盡美地做好每個細節,提高裝備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王文斌說,這種精益求精的工業文化在德國、日本等工業強國已很濃厚,在中國卻很稀缺。
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亦已不復存在。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的報告顯示,中國制造業成本不僅高于東南亞、南亞和東歐,而且達到美國制造業成本的90%以上,其中珠三角、長三角達到美國制造業成本的95%。
該報告稱,2004-2014年,中國年均工資增長率處于10%-20%區間,且中國工業電價高于發達國家平均水平。2014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工業平均電價為每千度123.88美元,相比之下,中國工商業平均電價折合每千度139.43美元,是美國的兩倍。
雖然美國制造業的工資是中國的六七倍,但勞動生產率亦是中國的六倍以上。二者相抵,中國制造業在綜合成本上已不具有優勢。
2025-05-18 16:04
2025-05-17 11:32
2025-05-15 19:02
2025-05-12 08:39
2025-05-12 08:33
2025-05-12 08:30
2025-05-12 08:23
2025-05-07 13:20
2025-05-06 10:42
2025-05-06 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