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人機大戰”后,人工智能又進入了市場風口。6日,工信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三部委聯合印發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以引導我國機器人產業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
專家表示,機器人產業的應用部分應交給市場,并根據市場的需求進行升級;而政府需要在基礎零部件、關鍵技術、公共服務方面,為生產企業做好基礎工作,助力企業將其進行應用和產業化。南方日報記者 趙曉娜
現狀銷售量穩坐全球工業機器人“頭把交椅”
機器人的研發及產業化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高端制造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自2010年以來,全球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不斷增長。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近日發布最新報告稱,未來工業機器人需求仍將加速增長。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進一步增長,比2014年至少增長15%,2015年—2017年年平均增長率將達12%。其中,汽車產業和電氣、電子產業是其增長主要驅動力。
該機構此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到2014年,工業機器人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7%。在此之前,工業機器人安裝量的增速從未如此迅速。2005年至2008年,工業機器人年均銷售量約為11.5萬臺。從2010年到2014年,這一數字增長至17.1萬臺,增長量約48%。
2013年,中國以3.7萬臺的銷售量,首超日本全球排名第一。2014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長了29%,共計229261臺。其中,來自中國的銷量就達到5.7萬臺,站穩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的領先地位。
近十年來,很多國家將機器人作為國家計劃進行重點規劃和部署,中國也不例外。作為我國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將機器人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領域之一。
根據“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預計2025年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26萬臺,保有量達到180萬臺。
差距機器人生產企業偏小
《規劃》指出,與機器人產業發展快、市場大的背景相比,我國機器人產業還存在生產企業較弱、產業體系欠缺等問題。
根據OFweek行業研究中心數據統計,截至2015年末,國內機器人相關企業數量達到1026家,其中廣東省聚集的機器人廠商最多,達到285家,其次是浙江省156家,位列第二。
然而,總體而言,我國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規模普遍偏小,近90%的企業規模在1億元產值以下。行業龍頭企業沈陽新松2015年銷售收入達到16.9億元,而國際四大巨頭(瑞典ABB,日本發那科、安川,德國庫卡)銷售收入超百億元。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黃陽華表示,從全球來看,四大巨頭控制了全球大部分市場。國內企業沒有與四大巨頭競爭的實力,在技術儲備、市場份額、基礎研究、科研人才以及產業鏈控制方面都處于弱勢。
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院長徐方此前表示,技術是制約我國智能化機器人生產的主要障礙。智能化機器人四大關鍵技術計算、視覺、語音和驅動中,目前國內只有語音領域不遜于國際先進水平,其他方面仍有差距。
賽迪智庫1月底發布的機器人專題報告指出,核心部件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依然難以改變,企業成本壓力大。2015年,約75%的精密減速器從日本進口,伺服電機和驅動超過80%依賴進口。
在機器人產業“外強內弱”的背景下,來自國外產品的競爭激烈。2014年,在我國工業機器人銷量5.7萬臺的盤子中,國產工業機器人僅為1.7萬臺,在市場總額中占比不到30%。而外資企業積極擴產,并且從整機組裝深入到關鍵部件生產。
2025-06-16 11:40
2025-06-16 08:15
2025-06-16 08:11
2025-06-14 20:30
2025-06-13 09:41
2025-06-10 11:04
2025-06-10 10:49
2025-06-10 10:08
2025-06-10 10:08
2025-06-08 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