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表示,機器人產業不能像光伏行業一樣發展,走只做裝備集成的道路。
天津一位機器人企業高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國內機器人在伺服電機、關節減速器和控制器三大核心零部件中都不掌握核心技術,基本上都依賴進口,中國的機器人企業很多只是進行了簡單的組裝。
姚之駒表示,從結構上看,工業機器人主要由本體、伺服電機、關節減速器和控制器四大部件組成。目前,除本體外的三大關鍵部件中,減速器和伺服電機基本被國外公司壟斷,國內機器人整機制造企業在關鍵部件配套方面嚴重受制于人,基本沒有議價能力,以致整機制造成本與進口整機倒掛,在與國外企業的市場競爭中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
根據曲道奎的測算,中國機器人需要進口的電機、減速器等零部件的成本占到了機器人總成本的70%左右。
在高端市場,中國機器人也面臨窘境。據姚之駒提供的數據:國產機器人裝備應用增速最快的主要集中在搬運、碼垛、上下料等一般工業領域,2014年增長了73%。而在高端的汽車電子領域,外資品牌占據了90%的市場,此外,國內外資品牌在焊接、裝配領域也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姚之駒認為,中國發展機器人必須面對四大挑戰:核心技術的缺失,中高端產品上的差距,缺乏質量評價與監督,以及中國對國際市場開放,但出口卻頻遇壁壘。
機器人產業是否會產能過剩?
高端失守的另一側,是中國機器人產業在低端的重復建設。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在參與制定機器人“十三五”規劃時,每時每刻都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機器人產業是否會出現產能過剩?
根據李東掌握的數據,目前中國生產機器人的企業超過了800多家,其中超過200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大部分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產業集中度很低,總體規模小。同時各地方還有超過40個以發展機器人為主的產業園區。
姚之駒認為,40多個已建或在建的園區意味著機器人產業出現了重復建設的苗頭,必須要吸取光伏行業的教訓。
青島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端智能制造事業部的一位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其所負責招商的園區目前已入駐60多家機器人相關企業,園區將在土地租金、購地成本、科技資金扶持等方面給予機器人企業所能爭取到的一切政策。
而一位園區內的機器人企業高管則透露,在其所在的園區,多家企業都在做同樣的產品,高額的補貼使其免受虧損之虞,甚至園區內有些企業注冊了多家公司,然后蟄伏在多家產業園、孵化基地之中,從而獲取多倍的政策紅利。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裝備工業研究所所長左世全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機器人行業的補貼整體上有益于研發和產業化的發展,但具體項目支持的準不準,還是與項目的把關、專家評估、后期評估和追蹤有關系,由于信息不對稱,部分地方存在“領多份補貼”的情況。
左世全認為,沒有重點、“到處撒芝麻”的扶持政策反而效果不好,對于技術實力比較強的企業,應該給予持續性的支持,尤其注意龍頭企業的培育。
至于中國機器人產業到底是否會產能過剩,李東表示,從供需上看,機器人產業的市場潛力令人期待,而且中國機器人大多是訂制,很少有庫存積壓,中國機器人供給能力特別是高端供給能力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
“我國機器人產業面臨著總量問題和結構性問題,但現在最突出的是機器人產業的結構性問題,我們要防止將高端產業低端化,防止將資源都花在低水平重復建設方面,防止重招商引資,輕創新,輕人才培養的傾向。” 李東說。
李東表示,政府應積極引導各地區、企業,按照自身條件和優勢,理性和差異化地發展機器人產業,引導政策資金和資源要素向優勢地區和企業集中,避免一哄而上和低水平重復建設。
2025-03-11 11:17
2025-03-11 09:18
2025-03-08 11:38
2025-03-08 08:52
2025-03-07 10:19
2025-03-07 09:29
2025-03-06 14:03
2025-03-03 08:32
2025-03-02 08:21
2025-02-25 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