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在日前頒發的《關于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打造制造企業互聯網“雙創”平臺及推動互聯網企業構建制造業“雙創”服務體系,更強調支持制造企業與互聯網企業跨界融合。這不僅是“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兩大國家戰略無縫對接的重要標志,而且是以產業升級為導向的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有機結合的關鍵步驟。
中國是超級制造業大國,也是超級互聯網大國。去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達3.4萬億美元,囊括了全球制造業19.8%的產出占比。我國網民達6.88億,互聯網普及率升至50.3%,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38285億,居全球第一。此外,國內4G網絡普及,5G標準正在加速醞釀,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也日漸成熟。推動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極易形成疊加效應、聚合效應與倍增效應。僅從制造業來看,據國際權威機構測算,與互聯網融合后,企業效率會提高約20%。
當然,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化學反應。借助線上下單,通過對銷售數據的分析,企業不僅可隨時掌握產品需求量,而且還能發現與迅速捕捉用戶需求,進而實現個性化響應與訂制;不少企業還可以借助“眾包”平臺發布研發需求,廣泛收集客戶和外部人員的智慧,實現產品設計的社會化與款式多樣化,由此形成了C2B這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制造商直接面對消費者),而且在實現零庫存的同時,C2B完全排擠掉了銷售渠道,從而完成制造業的服務化升級轉型。雖然,就單個產品而言,個性化訂制會增大企業財務成本,但由于網絡平臺訂制數量往往呈現幾何級數,且對接單的任何產品,生產線可就用材、形狀、規格、款式等各個特定要求自由編程、組合與轉換和協同,即所謂柔性化生產,這樣企業既可取得規模化效應,還可不增加成本甚至降低成本。據波士頓咨詢公司計算,僅制造業服務化,中國企業就可創造6萬億附加值。
目前,我國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總體處于起步階段,而且這種融合主要還是“微笑曲線”中的前端,即采購與銷售端,真正實現價值創造的制造環節基本上沒有明顯動作,尤其生產過程的融合更少之又少。另外,愈是靠近下游和用戶,如服裝、家電等行業與互聯網融合的步伐較快,但中游的裝備與上游的原材料等行業,互聯網嵌入甚至還是空白。從內部規模看,更多制造業與互聯網實現的是制造單元或生產線的融合,而達到整個車間和工廠融合效果的極為罕見。從融合路徑看,不少制造企業選擇自建互聯網平臺,雖然也出現了諸如上汽與阿里巴巴共同打造互聯網汽車、東風和華為聯手開發 智能汽車 、酷派與360公司共同致力于移動終端、美的與小米深耕智能家居市場等經典案例,但制造業與互聯網企業跨界融合并未形成趨勢或主流,拓展的空間巨大。
相比于制造企業自建互聯網平臺資源而言,與互聯網企業跨界融合更能彰顯雙贏的市場效果。目前,制造業與互聯網跨界融合有三條主要路徑:一是本著強強聯合的原則,雙方采取合資合作或并購的形式成立新的經營主體,目標既可服務于制造業本體的主營業務,也可開展對外經營;二是本著揚長避短的原則,中小企業制造資源與互聯網平臺全面對接。由于并不具備大型制造企業比較強大的信息化、數字化等基礎條件,加之財務條件的硬性約束,更多的中小企業的跨界融合只能選擇外部對接的方式,以此實現制造能力的在線發布、協同和交易。三是本著優勢互補的原則,制造企業與電子商務企業開展戰略投資、品牌培育、網上銷售、物流配送等領域合作,整合線上線下交易資源,打造制造、營銷、物流等高效協同的生產流通一體化新生態。
由于制造業與互聯網之間有著各自不同的屬性和特征,且不同地區、行業、不同規模企業及不同環節和領域的 信息技術 的應用水平懸殊,當前兩者的跨界融合在裝備集成、流程管理、組織機構及數據開發應用能力等方面存在多重硬性約束。因此,兩者的跨界融合應貫徹分業施策、分類推進原則,如對裝備和原材料制造業,就可由制造業主動和互聯網融合,政府給予必要的指導性干預;對大眾消費品制造業,則讓互聯網主動融合,完全以市場化為主。對全要素過程與互聯網跨界融合的制造企業,可在重點企業試點的基礎上有序鋪開;對局部性和環節性跨界融合的制造企業,應鼓勵加速推進和大面積展開。
鑒于制造業與互聯網企業之間在經營理念、管理方式以及價值觀上存在不小的差異,彼此也擔心跨界融合之后文化認同的摩擦,因而許多可參與融合的主體都還處于徘徊與觀望階段。為此,可有意識地培育與引導第三方市場的發展,讓其成為促進兩者跨界融合的“黏合劑”。首先,推動建設一批包括在線采購、銷售、服務在內的第三方行業電子商務服務平臺,鼓勵企業大膽對接與應用;其次,加快建設“工業云”等中小企業公共云平臺,貫徹分享與協同原則,為中小企業提供按需使用、優質低價與免費的云設計、云生產、云管理、云試驗、云分析、云服務等公共云服務;再次,培育一批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為中小企業提供標準化、專業化的系統解決方案,有條件的企業可開展系統解決方案業務的剝離重組,形成系統解決方案的規模化和市場化;最后,發揮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鼓勵建立跨行業、跨領域的新型產學研用聯盟,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融合標準制定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一旦通過第三方市場收獲了實質性成果,制造業與互聯網跨界融合將會形成自主性潮流。
2025-06-16 11:40
2025-06-16 08:15
2025-06-16 08:11
2025-06-14 20:30
2025-06-13 09:41
2025-06-10 11:04
2025-06-10 10:49
2025-06-10 10:08
2025-06-10 10:08
2025-06-08 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