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帷有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他對記者分析,機器人產業鏈分四個環節,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機器人本體、下游系統集成,以及最終的客戶。“這四個環節,掌握兩個就可以生存下去。”
比如,富士康本身是機器人公司的客戶,又發展了自己的機器人本體和系統集成業務;國內美的、格力等,也遵循相同的邏輯。對它們來說,因為自己有市場,所以生存不是問題,挑戰是如何將機器人業務擴展至母體市場之外。
再比如,埃夫特既掌握機器人本體,又拓展下游系統集成,它的壁壘建立在對行業的深入理解上。
控制系統、伺服驅動系統等核心零部件則是機器人公司的核心技術。有了這些技術,成本就會大幅下降,競爭力則大幅提升。對國內新興機器人公司而言,要想克服成本劣勢,就需要利用新興市場的機會盡快形成規模效應,同時盡快實現上游零部件的國產化。
“關鍵有沒有獨特的競爭優勢。”張帷說,任何公司進入這個領域都要想一想,如果什么都沒有,也許在市場爆發期會有一些商機,但市場一旦趨于成熟,主流廠商就會把它們擠出去。
這番話對埃夫特同樣適用。一般制造業帶來了新的市場,埃夫特通過開發市場應用切入,扮演了一個開拓者的角色,但如果不能利用先發優勢盡快提升技術水平,未來就難以應對四大家族這樣實力雄厚的后來者的競爭。
今年初,工信部對機器人行業進行摸底調研,初步統計,涉及機器人生產及集成應用的企業有800余家,其中200多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分地區看,有28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將機器人及關鍵零部件作為重點發展的行業。截至2015年底,全國已建和在建的產業園超過40個,這一數字還不包括處于籌備中的園區。
工信部裝備司副司長王衛明認為,各地都很重視機器人產業,機器人企業無論體量大小都會成為政府的座上賓,并得到資金、土地等各類扶持政策的支持。這導致機器人產業存在過熱隱患,并呈現出高端產業低端化的趨勢。
賽迪顧問裝備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張凌燕曾對機器人產業園做過調研,她告訴記者,部分地區盲目發展機器人產業園。
張凌燕去過一個縣級市的機器人產業園,當地既沒有產業基礎,也沒有應用市場,就號稱要打造百億元產值的產業園。“實際園里什么都沒有,就有一些伺服電機企業,還不是賣給機器人公司的。”
在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秘書長宋曉剛看來,成功的機器人產業園一定要圍繞當地制造業轉型升級,圍繞機器人的應用市場來發展。
宋曉剛對記者說,一些地方完全沒有本地應用市場,只憑一些優惠條件就想吸引機器人企業進來,把產值做到500億元、1000億元,這完全是空中樓閣。“那些沒有實力的企業躺在政府的補貼上,政府的補貼變成了一個盈利點,這是我們非常擔心的。”
宋曉剛表示,200多家本體制造企業中,有一些是純粹的組裝企業,沒有自己的控制系統、電機、減速機,甚至連機械臂都是通過外協生產的。
“如果有足夠的資金,它們也許能發展起來。”宋曉剛說,但市場上的錢是有限的,它們中的絕大多數很快會被淘汰出局。
2024-12-29 08:45
2024-11-16 10:25
2024-11-16 10:23
2024-11-02 08:58
2024-09-01 08:07
2022-09-13 10:13
2021-10-12 10:11
2021-08-28 10:40
2021-08-28 10:33
2021-08-28 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