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需正視“走出去”風險 探索新型運營模式
專家表示,隨著圓通成功并購先達所形成的“示范效應”,快遞企業的跨國并購案例將會不斷增多。但跨境并非易事,物流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中也要正視其中的風險。
“國內物流企業加速搶灘國際市場,同樣是把雙刃劍。隨著中國新經濟的不斷崛起,我們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也在不斷提升。這有利于我們通過市場來培育和推動企業向外邁步,特別是在全球經濟體系下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并分享到各種國際資源。”劉大成說。
不過劉大成也指出,一旦我國快遞物流企業進入海外市場,除了要正面迎擊亞馬遜、DHL、UPS等國際競爭對手,首先面臨的就是整個運營模式的改變。其一,以“快遞小哥”為代表的勞動力紅利將會消失,轉而將面臨海外較高的勞動力成本。其二,海外消費者很多居住在郊外,而且居住相對分散,如何在快遞過程中降低成本成為一大挑戰。
趙劍波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國內快遞企業的成長以及業務模式的形成有著先天不足,或者說本土化印記較為明顯。相對于其他行業企業,快遞企業的海外經營不但面臨著業務模式的復制風險,還面臨著資金、人才約束,以及社會法律、文化差異、工會勞資關系等風險。尤其在人才方面,歷來是制約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短板。國內一些比較成功的跨國技術并購案例,往往都會采取“獨立經營”的模式,盡量減少管理干預和大規模業務整合。由于跨國經營人才的匱乏,會對快遞業務的跨國整合形成制約。
趙劍波指出,控制跨國并購的風險,需要把握三點要求:一是堅持“和氣生財”。在并購前期,盡量建立起與并購企業高層管理團隊的良好人際關系,以及與并購資本市場的良好關系。這些都有助于減少并購過程中不必要的摩擦,以及有助于實施盡職調查,規避相關的社會法律風險。
二是避免“指手畫腳”。被并購企業之所以希望于中國企業合作,相信也是看好跨境電商發展所帶來的“中國機會”。但是,企業成長的歷史和環境不同,并購企業應尊重被并購企業管理團隊,不要拿中國經驗去指責或批評對方。
三是推進市場協同。快遞企業跨國并購的主要目的便是市場規模,因此并購后盡快打通兩家企業的信息系統,在短期內實現數據和信息的有效整合,形成國內外市場的協同效應。
而在劉大成看來,我國物流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能否真正走得好走得快,并打造在全球的競爭力,這是一個必要的探索。目前時機已經比較成熟。我國不少建設領域或者電力領域的公司都已經紛紛在海外布局,物流企業作為全球產業鏈的承接走出去難能可貴。雖然也會面臨一定的風險,隨著政策利好的不斷釋放,以及走出去過程中經驗的不斷積累,這些風險也有望得到更好的化解。
2025-06-10 11:04
2025-06-10 10:49
2025-06-10 10:08
2025-06-10 10:08
2025-06-08 21:08
2025-06-07 15:24
2025-06-07 15:22
2025-06-06 13:54
2025-06-06 13:47
2025-06-01 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