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像《復仇者聯盟》里鋼鐵俠這樣的戰斗機器人目前仍舊停留在科幻電影里。但作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以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為主的機器人產業已經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生產等各種領域。其中,工業機器人與工業大規模生產息息相關,能提高效率、削減生產成本、提升品質、降低能耗。
從2015年《中國制造2025》規劃落地開始,我國的機器人產業已進入高速的追趕期,同時,中國工業機器人產業加速向高端產品、人工智能領域邁進。而廣州瑞松科技自主研發“SCARA機器人”,視覺技術等高端智能升級帶動其機器人系統集成開發技術走在世界前列,并在機器人產業的加速賽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中國機器人產業
正在全面提速
在國際上,每萬名產業工人的工業機器人擁有量是評價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準之一。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全球平均每萬名產業工人的工業機器人擁有量為69臺,中國每萬名產業工人的工業機器人擁有量為49臺。目前,中國機器人的推廣和普及都正在加速,更需進一步提速。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工業機器人銷售額超過147億美元,亞洲成為最大的銷售市場,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需求國家,幾乎占據全球工業機器人銷量的三分之一。
根據規劃,到2020年,中國每萬名產業工人的工業機器人擁有量要達到80臺,2025年則進一步提升到150臺。作為改革開放前沿城市,廣州自然沒有忽視這一輪工業機器人浪潮。到2020年,廣州要形成年產10萬臺(套)工業機器人整機及智能裝備的產能規模;廣州市80%以上的制造業企業將應用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廣州要成為全省智能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先行區。
“對瑞松科技來說,這是成為國際性企業的最好機會。至少在研發、銷售和人才三大領域,瑞松科技要實現全球化。”廣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孫志強在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表示。從1995年算起,孫志強從事機器人業務已經超過20年,親歷了中國機器人產業從無到有的全過程。
構造制造業
的厚度與廣度
在全球機器人產業中,也許大部分的光芒來自瑞士ABB、德國庫卡、日本發那科和安川電機組成的工業機器人“四大家族”。然而,中國制造業要躍升到新高度,需要傳祺、小米、華為、格力這樣的明星企業;同時,也需要像瑞松科技這種在背后為明星企業做戰略支撐的服務型企業。前者彰顯中國制造業的高度和速度,后者則代表中國制造業的厚度與廣度。
瑞松科技正是這樣的機器人企業。從1995年開始代理松下機器人銷售,從市場、貿易逐步發展到自主技術研發,成長為一家典型的貿工技企業。至今,瑞松科技已為制造業提供了各系列機器人近萬臺,承接千套以上機器人系統及焊接自動化生產線。在孫志強帶領下,瑞松科技逐漸發展成一家業務涵蓋機器人、智能技術、高端智能裝備的高新技術公司,能為客戶提供一整套柔性化、智能化整體技術解決方案,在華南地區處于領先地位。
“合作合資”
是機器人企業成長之路
近兩年,瑞松科技在專業領域逐漸聲名鵲起,在2017年底更入選廣州科創委頒布《未來獨角獸企業入選榜單》,是僅有的兩家人工智能企業之一。孫志強在接受采訪時坦言,“如果沒有最初為松下代理機器人的業務,瑞松科技進入機器人領域的門檻和難度將會成倍增加。”從代理到合作,從合作、合資到掌握核心技術,這是瑞松科技的成長之路,也是行之有效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孫志強分享創業中遇到的幾個“坎”,其中,2012年與合作十多年的搭檔拆分可謂記憶深刻:“當時真可以說是‘家徒四壁’,只有一個在機器人領域錘煉十余年的團隊不離不棄。”“如果沒有這個團隊,估計就沒有今天的瑞松科技。”孫志強口中的這個團隊是在長達十余年的代理松下機器人業務中錘煉出來的,在系統集成領域積累豐富的經驗,最終成為瑞松科技發軔的基石。
與此同時,瑞松科技于2013年成立智能技術研究院,專注于尖端機器人技術、軟件、視覺等的研發和引進,以及實用應用系統的研發和推廣。
堅持自主研發的同時,瑞松科技還持續進行國際合作:先后與德國博世力士樂、廣東省中烏研究院、德國工業聯合集團(IBG)、奧地利CoLetrax GmbH、德國CENIT等企業展開不同形式的合作,并與日本松下、北斗、發那科等國際知名機器人品牌進行技術、人才及市場的戰略合作。
“系統集成”打通上下游 讓機器人更“好用”
對于機器人和機器人產業,普通人有不少的誤區,容易將機器人本體等同于機器人產業。
“機器人是一個產業鏈,機器人本體最多只占整個產業鏈成本的30%。”孫志強介紹,“機器人產業鏈其余70%的成本,體現在系統集成開發、核心零部件研發、用戶需求解析等多個領域”。在機器人本體生產上,中國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但在系統集成開發上,中國企業已走在世界前列。
用通俗的話講,工業機器人主體的生產和制造,只解決了“有”;而系統集成開發則解決了“用”。對于機器人,部分企業容易聚焦于“有”,而忽略了該如何“用”,更別說“好用”。
而瑞松科技正是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領域的佼佼者。瑞松科技可以根據用戶需求,向上游的以“四大家族”為首的工業機器人企業進行采購,再對機器人本體進行系統化集成和高端智能化升級,最后配套給下游的制造業。
視覺技術等高端智能升級行業領先
無論是上游的機器人企業,還是下游的汽車制造廠,看重的就是瑞松科技的“系統集成”。其中最能體現技術水平的就是專利數,截至2017年9月30日,瑞松科技擁有專利合計248項(含已受理),其中發明專利64項、實用新型專利166項等。
在實際應用端,隨著機器人傳感及跟蹤技術、離線編程與仿真模擬技術、機器視覺技術、過程監控與網絡互通技術等關鍵技術的應用,能實現更精準和高效的焊接與裝配。以汽車白車身的生產為例,傳統工業機器人只能根據程序按部就班地進行點焊、弧焊等。而引入視覺技術、傳感跟蹤等技術之后,機器人能識別目標物,并根據其不同位置,進行裝配的微調,實現更高精度的裝配與焊接。可別小看這種微調,或許只有0.1~0.2毫米,但產品最終品質的高低就取決于此。
自主研發智能機器人
除了立足于系統集成的技術解決方案之外,瑞松科技還進軍機器人本體的生產,于2017年推出自主研發了“SCARA機器人”(水平多關節機器人),并不斷迭代升級。在瑞松科技廣州的研發總部,記者看到了SCARA機器人,外表一點也不科幻,一個方形底座,連接一個彎形的工作臂。工作臂另一端的“手腕”連接一個移動關節和末端執行器。像一只“手指”一樣的末端執行器,可在垂直于平面的部件上重復運動和作業。然而,即使在頻繁啟停和高速運動狀態下,這個末端執行器也只是正負0.02毫米的誤差。
同時瑞松科技還是國內首批將機器人應用于攪拌摩擦焊的企業,打破歐美日企業的壟斷。機器人攪拌摩擦焊將工業機器人、智能控制系統與攪拌摩擦焊機頭集成在一起,是名副其實的智能化高端裝備,能更優秀地應用于汽車、軌道交通、船舶、電力電子、通用飛機等領域。
由于掌握核心技術,瑞松科技能夠輕松跨越機器人在不同行業應用的技術壁壘。除了最為擅長的核心的領域汽車行業外,瑞松科技還深入到摩托車行業、電梯行業、IT通訊行業、造船行業、海洋工程行業等領域。
此外,瑞松科技還正在進行精密裝配機器人本體及精密裝配機器人系統與物聯網技術的研發,此研發項目的成功,將改變中國相關產業傳統的制造方式,提高自動化、智能化制造水平,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
要在三大領域實現“國際化”
眾所周知,過去五年,中國品牌把握住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借助于機器人大生產,通過產品品質的迅速提升,超越合資品牌,成為贏家的同時,還提升了中國品牌的傳統形象。作為典型莫過于汽車,在中國汽車的崛起過程當中,中國機器人企業厥功至偉。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會長師建華建議,中國品牌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融入到全球產業當中,全面提高品牌形象和產品品質——這對于和汽車制造業有密切關聯的工業機器人行業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承擔新的歷史責任。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產業園區規劃布局與運營管理分析報告》,截至2018年2月包括廣州在內全國共有65個機器人產業園在建或已建成。但這只是第一步,更為艱巨的挑戰還在后面。
分析認為,中國機器人企業要以過去20年的合作經驗,加速創新;在未來5~7年內,進一步提升機器人的數量,擴大占領市場份額。當然,在追求速度的同時,中國機器人企業還要強調高質量的發展,并根據用戶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務。
孫志強沒有因為瑞松科技是“未來獨角獸”企業而沾沾自喜。他表示,“中國應該更多地做前瞻性、戰略性、創新性的工作,在機器人發展方向上要提早布局,機器人與智能結合,做系統性的集成優化,才是未來的方向。”他清晰認識到,隨著制造業持續升級、高端化的縱深發展,中國機器人企業需要在技術積累、核心技術把握上進一步強化,才能將此前在機器人市場的本土化優勢轉化為領跑優勢。孫志強在這次采訪中,首次向外界展示了邁向人才、研發和銷售“三個國際化”的雄心。其中,孫志強又將人才國際化放在了第一位。
目前,瑞松科技的技術研發人員占企業總人數的30%左右。在原有穩定的骨干團隊基礎上,瑞松科技格外重視人才投入,聚焦高端技術人才引進。“去們每年投入大量研發經費,在引進海外人才的同時,還努力提升本土人才的水平,協同發展,最終讓技術水平達到世界級。”孫志強表示。
記者觀察
機器人產業加速“中國式創新”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今年4月,海南博鰲論壇傳遞出的中國開放最強音,昭示出中國改革不停歇、開放不止步的堅定信心與決心。智能制造是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先鋒,工業自動化是實現智能制造的前提。
中國機器人企業在堅持自主研發掌握核心技術的同時,也要學會從市場出發,注重學習與吸收,加速“中國式創新”。
在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新時代,中國機器人企業要以系統集成為突破,從而帶動關鍵零部件研發、機器人主體生產的自主研發水平。這就需要中國機器人企業在“開放與創新”的思辨之上擁有更大的格局,全新的“世界觀”。瑞松科技的發展壯大,就是中國制造業推動高質量發展進行程中崛起的典范,中國機器人產業成為制造行業的“弄潮兒”,從合作合資,到自主研發,業界應該以開放心態看待之。
(本版圖表數據來自IFR前瞻產業研究院,截至2017年9月)
2025-07-01 15:26
2025-07-01 09:48
2025-06-30 08:14
2025-06-28 18:07
2025-06-26 14:36
2025-06-26 10:47
2025-06-23 09:11
2025-06-16 11:40
2025-06-16 08:15
2025-06-16 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