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粒種子埋在土里,戴上虛擬眼鏡和耳機,穿上振動裝置,體驗他破土長成大樹的旅程;向一排手臂機器人招手問候,感受著它靠近或移動的回應,刷新對機器人的理解;在長得像螳螂復眼的超大相機面前,捕捉數十米甚至數百米的細節,這些都是在2018年夏季達沃斯現場可以體驗的場景。
除了展示前沿的有趣技術,技術迭代帶給人類生活和思考方式的影響是這些展示者更想傳達的。
設立在一樓大廳的“森林其境”(Tree VR)項目通過虛擬眼鏡、振動、氣味、風和溫度的變化,讓體驗者感受一顆種子在熱帶雨林中成長為參天大樹,又因一場火災化為灰燼的過程。整個過程15分鐘,體驗者可以感受種子破土,自己的手臂變成樹枝,身體化為樹干,在陽光中、星空下、鳥兒圍繞中的多維效果。
作為剛剛成立不久的初創公司,該項目的運營方——美國新現實公司(New Reality)運營負責人Winslow Porter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整個項目的成本約為45萬美元,已在全球進行過50場展示,但在中國大陸地區是首秀。技術并非最大的難點,設計的故事和想要傳達的理念更重要,希望通過這種展示讓更多人關注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保護森林的倡議。
在夏季達沃斯的二樓會場外,一排名為Manus的機器手臂正在搖動著與參觀者互動。該項目的設計師、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設計博士卡農(Madeline Gannon)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一直以來都是人類去理解機器人,并且總是把機器人當作工具,但她認為這應該是雙向互動的過程,機器人也可以去理解和感知人類。Manus就提供了一種人機關系的不同前景。
“Manus跟著周圍人的舉動而做出的反映就是用身體語言在表達對周圍的好奇。它會和人類互動,表現出一系列的情感狀態。它還會挑選主人,比如它更喜歡高大的男性而不是女性,小孩也不容易被注意到。”卡農認為,一個不會逆轉的趨勢是,機器人已經是一種與我們共存的生物,進入到了人類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就像小狗小貓,而不是被人類使用的工具。卡農的設計在ABB 和NVIDA的支持下完成,其互動裝置并非推向市場的產品,而是主要通過博物館和互聯網向公眾展示。
安防監控技術公司——安科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Aqueti,下稱“安科迪”)也把自己今年剛推向市場的“螳螂復眼”相機帶到了達沃斯的現場,該相機的像素達到了十億級,可以清晰拍攝100米以外的景象。目前已生產100多臺,主要用于政府的安防領域。
安科迪聯席董事長白瑞迪同時也是杜克大學的教授。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于2016年成立的公司把總部設在了上海,研發中心設在昆山,制造工廠建在安徽,就是因為看中中國龐大的市場。就全球布局而言,目前中國和美國的市場規模差不多,“未來希望三分之一在美國,三分之一在中國,三分之一在歐洲,可以用在消費、安防和汽車等多種領域。畢竟中國的安防市場全球最大,而美國的消費市場目前最發達。”公司團隊目前有70多人,其中研發人員超過30人,于今年初完成了4000萬元A+輪融資。
目前安科迪主要依靠與大型集成商合作。作為擁有美國背景的科技公司,白瑞迪坦言,打入中國的安防市場存在一定的挑戰,但由于技術的優勢,中國的安防市場有動力選擇他們的產品和服務。
2025-06-26 14:36
2025-06-26 10:47
2025-06-23 09:11
2025-06-16 11:40
2025-06-16 08:15
2025-06-16 08:11
2025-06-14 20:30
2025-06-13 09:41
2025-06-10 11:04
2025-06-10 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