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點工程
為加快布局氫能產業全產業鏈,實現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重點實施七大工程。
(一)產業園區建設工程。以“一核四區”為重點,深入挖掘承載項目、轉化成果、增強投資等方面潛力,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的產業園區,加快形成開放、協同、共享的氫能產業生態系統。
先行區氫谷產業園項目:以完善氫能全產業鏈為目標,以氫燃料電池研發為核心,打造能源革命新基地,形成集“氫能源科技園”“氫能源產業園”“氫能源會展商務區”三位一體的“氫谷”,建設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氫能產業集聚區和特色產業集群。(責任單位:先行區)
先行區氫谷產業園項目完善功能配套:依托省市賦予先行區先行先試的改革權、試驗權、先行權,結合“氫谷”空間布局特點,不斷完善園區內基礎配套設施建設,建設聚合科技園區、產業園區、商務會展區的綜合型氫谷園區。
氫能源科技園:以氫能研究為核心,引進集關鍵材料、零部件、電堆、動力系統、整車研發為主要業務的氫能源創新集群。
氫能源產業園:集聚國內外氫能產業鏈上的生產企業,形成產業規模集群。
氫能源會展商務區:集國際科技中介、交流、展示與商務于一體,重點推進國內外技術及產業引進、國際交流與展覽展示、國際化技術和商業人才培育引進與輸出。
優化營商環境:配合開展增量配電微電網試點,降低電解水制氫電價,清除加氫站建設審批等方面的政策障礙,積極實行多規合一、多證合一、一門受理、一章審批、一次收費、一步到位的服務體制,提升營商環境,加快項目招商進程。
實施氫能源先行計劃:推廣氫能源公務、公交、市政專用車輛,先行建設目前具有優勢技術的外供氫加氫站和站內制氫加氫站,開展加氫站運營示范,新建通訊、重要設施備用電源,積極布局氫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系統。
先行區氫能小鎮項目:建設氫電一體化綜合能源系統示范工程,實現多能互補、熱電聯供的低碳綜合園區能源系統,打造國內領先的氫能示范小鎮,并加快推進氫燃料電池在通訊基站備用電源等領域的推廣使用,逐步將小鎮打造成為基于低碳與氫能技術應用的新舊能源轉化標準化示范區。(責任單位:先行區)
先行區氫能小鎮項目功能配套:小鎮功能涵蓋科研孵化、標準廠房(產業化)、實驗檢測等園區模塊,為入駐氫能企業提供研發、孵化、生產、檢測、認證等一站式服務,打造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現代化標準氫能產業園區。
項目布局:重點布局制氫、儲氫、運氫、氫燃料電池電堆、系統及核心零部件、氫燃料電池汽車及加氫站等項目,構建集制儲運氫、加氫、氫燃料電池研發生產、氫燃料電池汽車開發制造、氫能產品示范應用“五位一體”的完整氫能產業鏈。
遠景規劃:遠期以氫能小鎮為載體,加快推進氫燃料電池在通訊基站備用電源等領域和金融、醫院、學校、商業、工礦企業等行業的推廣使用,結合交通等其他消費領域,通過商業化推廣與探索性示范并舉,逐步將小鎮打造成為基于低碳與氫能技術應用的新舊能源轉化標準化示范區。
鋼城區氫能產業集聚示范區項目:立足山鋼副產氫資源優勢,聯合知名科研院所專家團隊,制定氫能產業關鍵工藝技術路線,謀劃萊鋼焦爐煤氣分離純化制氫、工業尾氣能源轉換利用、“以氫固碳”等重點項目,打造氫能產業生態,建設氫能產業集聚示范園區。(責任單位:鋼城區)
鋼城區氫能產業集聚示范區項目功能布局:立足本地副產氫資源優勢,重點布局制氫、儲氫、運氫項目,加大氫燃料電池汽車、氫能源有軌電車等高端項目引進力度,配合氫能源汽車等示范應用,超前布局加氫站點,構建集制儲運加及氫能產品示范應用的產業鏈。
制氫產業:整合國內科研院所、高校、制造企業資源,探索成立氫能創新研究院,推動煤氣分離純化制氫、工業尾氣能源轉換利用等技術研發,打造低成本制氫產業集群。
氫能示范應用:優化營商環境,加強精準招商,逐步引入氫燃料電池研發生產項目、氫能源汽車關鍵零部件及整車研發生產項目落戶,超前布局加氫站點,為氫能源汽車示范應用提供設施支撐。
整車整機及氫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聚區項目:立足泰鋼副產氫資源優勢和山東重工(濟南萊蕪)綠色智造產業城項目,重點布局氫氣儲運關鍵設備項目、氫燃料電池汽車整車及關鍵零部件配套項目、綠色氫氣制備及檢測項目,開展氫能產業技術研發、氫燃料電池等產業關鍵零部件生產,超前布局加氫站點,構建氫能全產業鏈示范應用。(責任單位:萊蕪區)
整車整機及氫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聚區項目功能布局:重點布局制氫、儲氫、運氫及氫氣檢測項目,加大氫燃料電池汽車引進力度,配合氫能源汽車發展,超前布局加氫站點,構建集制儲運加及氫燃料電池汽車開發制造產業鏈。
重點項目:建設氫氣檢測中心,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用高品質氫氣制備、檢測及加氫站建設;探索氫燃料電池研發及氫能熱電聯供項目建設。
遠景規劃:通過實施研發中心建設、基礎設施配套、氫能企業集聚、氫能示范應用、氫能產品展銷推廣等措施,在萊蕪區形成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應用示范、商務會展、行業檢測及認證服務等功能完善的氫能產業生態。
(二)產業鏈條完善工程。圍繞氫能制備、生產、儲運和裝備研制、服務配套、示范應用等環節,培育和引進一批骨干企業,在關鍵零部件、動力系統集成、檢驗檢測等領域,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企業,打造氫能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制氫環節:利用工業副產等資源,探索低成本氫氣制取。積極開展“光伏制氫”等制氫新技術研發儲備,為產業鏈下游消費環節提供能源基礎。(責任單位:各相關區縣、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加氫環節:制定完善管理規范、安全規范和技術標準,探索加氫/加油、加氫/充電等合建站發展模式,鼓勵利用現有加油、加氣站點網絡改擴建加氫設施,鼓勵企業發揮資源優勢參與加氫站建設,為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推廣提供設施保障。(責任單位:各相關區縣、市住房城鄉建設局)
(三)創新平臺補齊工程。支持山東大學、山東建筑大學、齊魯工業大學、山東交通學院等高校院所開展氫能實驗室建設,支持企業、機構發揮人才優勢、技術優勢,建設技術創新平臺、檢測服務平臺,鼓勵國內外平臺協同創新、合力發展,促進信息共享、資源共享,加速產學研協同發展與成果轉化。
圍繞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創新,建設氫能動力汽車創新中心項目,發揮我市基礎研究、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人才培養優勢,促進氫能制取、氫燃料電池汽車技術應用等方面的創新,形成核心競爭力;圍繞燃料電池研發,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及有實力的企業建設燃料電池實驗室,重點開展燃料電池關鍵材料、燃料電池用氫的制備及儲存技術等領域技術攻關,促進科研和產業共同發展。(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發揮我市標準化公共服務云平臺作用,建立完善氫能產業標準體系,鼓勵企業積極參與氫能產業領域標準研究制訂,支持企業建立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圍繞氫能應用大數據平臺建設,聚焦氫能行業數據采集與分析、燃料電池發動機大數據分析等,打造集數據采集、會聚處理、挖掘分析、主動預測為一體的智能化氫能產業分析應用平臺,加快氫能產業規模化推廣與應用。(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
(四)龍頭企業培引工程。通過落實稅收、資金、人才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形成集聚效應。通過開放市場、資源合作等方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吸引國內外企業來濟合作,重點加強與氫能乘用車整車制造企業的交流,培育一批龍頭企業。
企業培強做大工程:在可再生能源制氫、低成本儲能、高壓儲(輸)氫設備輕量化、燃料電池電堆等領域,重點發展一批技術水平高、競爭力強、成長性好、專注于細分市場的“專精特新”企業。對涉氫產業化項目、研發檢測服務平臺、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開通“綠色服務通道”,實現快速辦理。(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行政審批服務局、市應急局)
重點企業引進工程:加強與深蘭科技、京蘭集團、氫藍時代、協鑫集團、國家電力投資集團等國內優勢企業對接,推動項目落地。積極與日本豐田、韓國現代、加拿大水吉能等國際先進企業合作,建設合資、獨資企業。重點與清華大學、同濟大學、中科院等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建立產業孵化機構。(責任單位:市投資促進局)
(五)產業集群打造工程。瞄準產業集群缺失和薄弱環節,以大項目和龍頭企業為牽動,延伸產業鏈條,帶動關聯產業配套協同發展,促進產業集聚發展。
制儲氫裝備產業集群:制氫方面,優化提升焦爐煤氣、化工尾氣等通過變壓吸附技術低成本回收氫氣工藝;加強水電解制氫裝置研發,形成完善的水電解制氫設備產品體系。儲運方面,大力發展大容積液氫圓柱形儲罐、大容積液氫球罐,積極發展高壓氣態儲運裝備、液氫運輸及加注設備,加快氫燃料電池汽車車載高壓儲氫瓶等研發,重點推進70MPaⅣ型儲氫瓶產業化。(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
燃料電池產業集群:重點開展氫燃料電池電堆及動力系統產品研發,加快新一代燃料電池產業化項目落地。推進新能源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及核心零部件項目建設,加速先進質子交換膜和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系統產業化。(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
氫能整車產業集群:依托山東重工等龍頭企業,發揮汽車產業技術和市場優勢,加快氫能產業化利用步伐,推動氫燃料電池整車開發及市場投放。加強與豐田、現代、一汽、比亞迪等大型汽車生產企業的聯系,采取技術引進、技術合作、企業并購等方式開展合作,實現優質資源整合。(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投資促進局)
(六)核心技術突破工程。依托中國重汽國家級汽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汽車檢測中心、山東氫谷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山東氫能源與燃料電池產業聯盟等機構,聚焦氫能制取及儲運、氫燃料電池及核心零部件產業化等領域,加快氫能應用技術研發,推動氫能項目產業化。
低成本制氫技術研發:工業副產氫方面,重點發展變壓吸附提純技術,積極開展變壓吸附設備的小型化攻關。再生能源制氫方面,鼓勵多種電解水制氫路徑并行發展,重點布局電解水制氫及其關鍵材料與核心零部件產業。積極探索太陽能光催化制氫、熱分解制氫等其他制氫路徑。(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
儲氫新材料研發:圍繞氫氣低成本運輸,重點開展高壓儲氫設備輕量化技術、高效液氫儲運技術、金屬儲氫新材料、多孔碳氫氣吸附存儲材料等新技術新材料研發,降低氫燃料電池產業發展用氫成本。(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
質子交換膜產業化:鼓勵氫能相關企業組建氫能源新材料研發中心和質子膜智能工廠,提高燃料電池質子交換膜用全氟磺酸樹脂研發水平,滿足燃料電池汽車離子膜產業化需求,為全氟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的規模化應用提供關鍵材料支撐。(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
氫燃料電池整車生產技術:重點開展燃料電池發動機關鍵技術研發,力爭實現將電堆體積功率密度提高到3.1kW/L左右,單堆功率達到80kW左右,膜電極耐久性達到10000小時以上,空氣壓縮機效率提高50%,滿足氫燃料電池重載貨車商業化生產技術需求。(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
(七)整車示范應用工程。鼓勵有條件的區縣優先利用商用車、物流車、環衛車、公交車開展氫燃料電池車示范應用。在濟南舉辦的國內外重大會議等活動優先使用氫能公務用車。鼓勵氫能整車生產企業開展公眾試乘試駕、產業座談,提升公眾接納程度。通過氫燃料電池車輛應用,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按照有關要求,積極申報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加快出臺加氫站建設及管理運營、氫燃料電池汽車購置補貼等領域的相關制度。細化加氫站建設方案,重點推動500kg/d以上規模的固定式加氫站建設。積極擴大氫燃料電池車示范運營規模。(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交通運輸局、各相關區縣)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充分發揮市氫能產業發展工作專班的作用,統籌全市氫能產業發展,鼓勵各相關區縣成立氫能產業發展工作小組,加強部門間的協調配合,明確工作職責,形成推進合力。(責任單位:各相關區縣、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二)推動平臺建設。與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清華大學氫燃料電池實驗室、同濟大學新能源汽車工程中心等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建設電池系統研發測試平臺、計量和檢測認證平臺,提升公共服務平臺支撐能力。(責任單位:各相關區縣、市科技局、市投資促進局)
(三)抓好雙招雙引。制定“產業鏈企業招商目錄”,開展精準招商。組建開放協同的學術合作模式,實現人才匯聚。吸引頂尖技術團隊來濟創新創業,落地科研成果項目。組織氫能發展會議、高峰論壇等活動,助力雙招雙引。(責任單位:各相關區縣、市投資促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
(四)用好產業基金。引導金融、投資機構參與我市氫能產業項目投資,加大對氫能產業資金支持。發揮資本市場的支撐作用,鼓勵以股權投資、發行債券等方式支持氫能企業發展。(責任單位: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2025-06-10 11:04
2025-06-10 10:49
2025-06-10 10:08
2025-06-10 10:08
2025-06-08 21:08
2025-06-07 15:24
2025-06-07 15:22
2025-06-06 13:54
2025-06-06 13:47
2025-06-01 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