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 10 月 23 日 6 時 35 分,鄭州市惠濟區三全路西段與京廣鐵路交叉口西南角,一家建筑材料生產公司料場內,一輛裝載機在卸料時將巡視工人碾壓致死。這起看似偶然的事故,背后暴露的安全管理漏洞令人警醒。
一、事故經過:細節中的致命隱患
司機趙某駕駛裝載機在東上料區 05 石子倉卸料時,未觀察作業區域情況,而劉某未穿戴反光背心和安全帽,停留在裝載機作業范圍內,最終被右前輪碾壓身亡。
二、深度剖析:直接原因與管理漏洞
1. 直接原因:人為疏忽與違規操作的疊加
司機趙某:僅持 C1 駕照,未取得裝載機操作證(需 M 證或 B2 證),屬于無證上崗;作業前未確認區域安全,疏忽大意。
死者劉某:未遵守安全規程,未穿戴防護用品,擅自進入裝載機作業危險區域。
2. 企業管理漏洞:系統性安全缺失的集中爆發
制度形同虛設:未建立隱患排查治理制度,未劃分安全作業區域,對人員違規行為視而不見。
培訓教育缺位:員工未接受安全風險教育,安全技術交底不到位,甚至不清楚事故上報流程。
外包管理失控:將機械作業外包后 “以包代管”,未將派遣人員納入統一管理,司機資質審核不嚴。
主體責任懸空:未設置安全管理機構,未監督員工佩戴防護用品,事故發生后未及時按照規定時間和程序上報生產安全事故
三、解決方案:從 “事后追責” 到 “事前防控” 的破局
1. 人員管理:持證上崗與行為規范雙管齊下
嚴抓資質審核:機械設備與車輛操作人員必須取得對應操作證,杜絕無證上崗。
強化安全培訓:定期開展崗位安全操作規程培訓,重點教育 “作業前觀察周邊環境”“拒絕進入危險區域” 等常識,考核合格方可上崗。
強制防護裝備:明確要求作業人員穿戴反光背心、安全帽等防護用品,加強監督,違規必罰。
2. 現場管理:劃清安全紅線與動態監控
物理隔離危險區域:在料場、機械作業區設置明顯警示標識和隔離帶,禁止無關人員進入。
推行 “一機一監護”:高風險作業時配備安全員,實時監督機械操作和人員活動,及時制止違規行為。
引入智能監控技術:安裝裝載機盲區監控、紅外感應報警裝置,通過技術手段減少人為疏忽。
3. 制度建設:構建全流程安全管理體系
完善規章制度:建立隱患排查制度、設備安全管理制度、事故報告流程,明確 “發現隱患 - 整改 - 復查” 閉環機制。
落實外包統一管理:將外包人員納入企業安全培訓、考核體系,嚴禁 “以包代管”,簽訂安全協議時明確雙方責任。
建立雙重預防機制:開展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針對裝載機作業、料場行走等環節制定防控措施,定期演練應急預案。
4. 唯創安全防撞方案:從“人防”到“技防”的升級
針對此類裝載機盲區事故,唯創安全通過 “AI 識別 + 智能控制 + 場景適配” 技術組合,實現從風險識別到主動干預的全流程管控:
(1)AI 人員監測防撞:讓盲區“顯形”
系統在裝載機前后方安裝工業級 AI 攝像頭,搭載深度視覺算法,可實時識別周圍行人、車輛及障礙物。在夜間或弱光場景,利用紅外補光與夜視算法,確保24小時監測無死角。當檢測到人員進入危險區域,系統立即通過聲光報警提醒司機,并切斷動力輸出,強制裝載機減速停車,避免因操作延遲導致碰撞事故。
系統同時具備權限管理功能,司機需要通過人臉識別認證方可啟動裝載機,有效避免無證人員隨意使用車輛。
(2)聲光警示+電子圍欄
在料倉、轉彎處等高風險區域部署雷達/測距探測裝置,觸發聲光報警提醒行人;通過電子圍欄系統劃定機械作業禁區,非授權人員靠近即時告警。
(3)智慧管理平臺
實時監控人車位置、速度、碰撞風險值;自動記錄違規行為,生成安全報表,落實企業主體責任。
唯創安全,叉車防撞系統領導者,深耕叉車安全管理與智能工廠領域二十余年,以智能傳感與數據分析技術為核心,為全球客戶提供數智化安全管理與效率提升綜合解決方案,是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
公司核心產品系列——叉車防撞系統深度運用AI 視覺算法、雷達感應技術與UWB測距技術,覆蓋叉車、正面吊、裝載機等機械設備的智能防碰撞、超速報警、重量管理、車隊管理等安全服務,精準構建“人、車、貨、場”全場景風險預警與防護。
在物流倉儲數智化服務方面,依托智能云平臺實現定位追蹤、實時監測與智能調度,打通 “工業互聯網 + 安全生產” 鏈路,助力企業實現智能化升級與精益化生產,兼顧安全管理與運作效率的雙重提升。
秉承 “以客戶為中心” 的服務理念,唯創安全以專業的技術實力、穩定的產品品質和高效的服務響應,為客戶提供貫穿需求調研、方案實施到售后運維的全周期優質服務。公司將持續深耕智能安全技術,驅動工業場景數智化變革,守護生產安全。
2025-06-28 18:11
2025-06-28 18:10
2025-06-28 18:09
2025-06-28 18:08
2025-06-28 18:06
2025-06-28 18:05
2025-06-28 18:04
2025-06-28 18:03
2025-06-28 18:03
2025-06-28 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