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流市場開放以后,其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目前,民營物流企業、國有物流企業和外資物流企業一起三分天下,構成中國物流市場新格局。
【本報訊】2006年是中國物流市場的開放元年,隨著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中國物流市場格局正發生著深刻變革。目前,民營物流企業、國有物流企業和外資物流企業一起三分天下,成為中國物流市場的主體。這是從近日召開的2007中國物流發展報告會暨第13屆中國物流專家論壇上透露出的消息。
國有企業整合重組
北京《中國企業報》報道,經過10年的起步與發展期后,中國物流企業進入資產整合、重組階段。中鐵行包與中鐵快運的整合,中郵速遞與中郵物流的整合以及中遠物流、中外運股份、中儲控股等物流公司的上市,都說明了這一點。
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會長陸江介紹,中國最具競爭力50強物流企業2006年主營業務收入比上年增長30%,進入50強的最低“門檻”比上年提高35%,已經出現了主營業務收入近千億元的國有物流企業。
同時,他還強調,面對跨國物流企業的激烈競爭,國有企業更要創造有利于物流企業發展的創業環境,培育自主物流服務品牌,提高服務水平,以適應與外資的競爭。
民營企業超常發展
在近日公布的《2006年中國最具競爭力50強物流企業排序名單》中,有14家民營物流企業入選,占總數的28%。其中,年主營業務收入超過5億元人民幣的有13家,超過10億元的有8家,超過20億元的有3家。
據悉,民營物流企業經過10多年超常規發展,資本積累和網絡建設已經達到一定規模。資產總額在2億元以上的占51.85%,表明部分民營物流企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實力;資產總額不足5000萬元的企業仍占29.63%,表明還有相當一部分民營企業規模較小。
調查顯示,擁有100個以上網點的企業占受調查企業的18%,50~99個網點的占18%,30~49個網點的占11%,三類合計,網點數在30個以上的企業占48.14%,表明民營物流企業網點建設已初具規模。隨著企業實力的增強,民營物流將由“輕資產型”向“實資產型”轉變。
外資巨頭大舉進攻
隨著2005年底中國物流業的全面開放,2006年外資物流企業大舉進攻,其中,外資在中國競爭最激烈的是國際貨郵及快遞業。
如FedEx目前在中國的服務網絡已經覆蓋220多個城市,并計劃在未來四五年內再新增100多個城市;UPS已拿到直飛北京、上海等6個航班,目前在深圳、青島、廈門等20多個城市設立了代表處;TNT的服務覆蓋中國200多個城市,網絡超過2000個,使中國市場成為歐洲以外的最大市場;DHL已覆蓋中國318個城市,開設了50家分公司。
另外,日本三井與寶鋼、鞍鋼、武鋼合作,初步完成了覆蓋中國大陸的鋼材加工配送網絡。
而汽車物流、能源物流、港口物流外資投入也很大,港口物流與集裝箱運輸已經成為外商直接投資增長勢頭最為強勁的領域。
2025-06-16 11:40
2025-06-16 08:15
2025-06-16 08:11
2025-06-14 20:30
2025-06-13 09:41
2025-06-10 11:04
2025-06-10 10:49
2025-06-10 10:08
2025-06-10 10:08
2025-06-08 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