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顧問機械行業研究員段嘉宣認為,從我國工程機械的發展歷史來看,完全依靠外資是沒有前途的,即使在實力逐步壯大的今天,雖然與國外先進技術還有較大差距,但也切勿急于求成,為實現技術提升而走上貼牌之路,更好的是在擁有較強的實力基礎的時候,通過并購、學習創新等方式,吸收技術,堅持自我發展的道路。
改革開放初,我國工程機械行業非常落后,國家從1985年起開始引進卡特彼勒的一系列成套技術,但當初美國卡特彼勒公司給中國大部分是70年代即將淘汰的技術,這個合同執行了將近10年。而在這10年過程中,中國企業通過自身的消化、吸收、創新發展起來,在不同領域獲得了提高,不可否認,外資技術在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完全依靠外資是沒有前途的。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實力明顯提升,但在先進技術上和國外還有較大的差距。如果走上貼牌生產的道路,雖然可以短期之內換得了國外較先進的技術,但喪失了自我品牌發展。自主品牌的缺失,將會被死死釘在價值鏈低端,始終走在低附加值的道路上。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張硯霖表示,目前,跨國公司進入中國方式正悄然的發生了變化,由過去的利用中國低廉的制造成本、優惠的政策因素來提升競爭力,轉到了收購中國一批領先企業,貼牌生產跨國公司的產品,并利用中國公司的營銷網絡和制造能力,成為其全球產業鏈條的一部分。
中投顧問最新發布的《2010-2015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我國企業如果為了謀求快速獲得先進技術而成為跨國全球產業鏈條一部分的作法常常面臨著很大的風險,雖然短期之內產量可能增長很快,但在關鍵領域、高附加值部分,將始終被外資控制,而且銷售權和采購權被對方牢牢掌控,從而使得利潤很方便的進行了轉移,在這一過程中,我國企業也僅能充當一個制造工廠的角色而已。
2025-06-13 09:41
2025-06-10 11:04
2025-06-10 10:49
2025-06-10 10:08
2025-06-10 10:08
2025-06-08 21:08
2025-06-07 15:24
2025-06-07 15:22
2025-06-06 13:54
2025-06-06 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