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跟隨卡特彼勒和小松的步伐,三一、柳工、廈工等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也已從幾年前開始,將自己的品牌商店開在了各大展會的現場,銷售產品模型和印有企業標志的衣帽鞋襪,且價格不菲。
總之,中國的工程機械企業至少看上去都很國際。而對比之下,國際巨頭們卻又很中國。
卡特彼勒最以為甚。作為全球工程機械的領導者,卡特彼勒已經連續缺席中國本土的行業展會達三年之久,而此次在北京的亮相著實驚艷。
竹柏石獅、小橋流水、亭臺樓閣、朱墻琉璃……雖然矮矮的展臺建筑很容易便被淹沒在機械叢林當中,但偶爾從人群的夾縫中露出的一抹朱紅,還是讓人生出幾許難以抗拒的興致,欲走近一看。而行走其間,多處以宋體漢字書寫的“卡特彼勒”品牌標識,更是令人感慨良多。
其實,這種巨大的反差無需過多解釋,它集中反映了中國企業與國際品牌當下各自的不同訴求和心態:一方急切地想擁抱世界,一方欲圖分羹中國市場。方向不同,腳步自然相異。
而展會中所能觸及的僅是國際化戰略給企業形象帶來的外在改變,事實上,尤其是一只腳已經跨出國門的諸多中間力量,其對于海外市場均已有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布局。或是培養代理商、或是收購兼并海外建廠,甚至是內部人才的國際化。同時,“第一集團”幾年前的“試水”也對中間力量們做出決策和選擇提供了參照及經驗,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堅定了其大步走向國際市場的信念。
縱觀本次展會,所謂的中間力量已經展現出些許整合行業、結構布局的能力,并產生了強烈的“走出去”欲望和信心,這是中國工程機械企業整體實力上升的鑒證。而且,也許只有中間力量的崛起方能稱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真正崛起。
然而,機遇之下亦有挑戰。這是“第一集團”數年前就已捷足先登的路徑,其布局產品—整合行業—收購兼并—海外建廠,規模已具,而中間力量們與之差距猶存。正視現狀,選擇性地出擊顯得尤為關鍵。況且,中國不可能同時擁有數個卡特彼勒,但中國可以同時擁有卡特彼勒、小松、利勃海爾……也就是說,誰都可以有夢,但中間力量更應夢得腳踏實地。
2025-05-22 15:01
2025-05-21 20:49
2025-05-21 13:31
2025-05-18 16:04
2025-05-17 11:32
2025-05-15 19:02
2025-05-12 08:39
2025-05-12 08:33
2025-05-12 08:30
2025-05-12 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