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五千年,拆仿一線間
“拆舊”和“仿古”的大戲正在中國城市加速上演。一邊,部分“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岌岌可危,歷史文化街區頻頻告急;一邊,55億再造鳳凰,千億重塑汴京,仿制古城遍地開花。這一切正成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獨特風景。
爭相上演巨資“穿越”
最新入局的是昆明。2012年10月26日,滇池湖畔的昆明市晉寧縣,投資220億元的“七彩云南古滇王國文化旅游名城”破土動工。昆明市宣布,要“確保3年時間再造一個古滇國”。
中國的城市不乏值得一說的歷史與故事,自從1982年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公布至今,共有119個城市已榮膺這項桂冠。現在,他們中的部分已不滿足于單純守衛祖上的零星遺產,力求重現千年的恢宏歷史。
回到“明代”。2012年底,大同古城墻即將合龍,投資500億元的古城再造正令這座城市再現明代風華。
回到“宋代”。2012年8月,河南開封爆出千億打造古城新聞,力爭四年內重現北宋汴京繁華。
回到“春秋”。2012年初,山東肥城“春秋古城”項目開工奠基,計劃總投資60億元,占地2200畝。
回到“上古”。2011年9月,江蘇金湖堯帝古城開建,項目占地千畝,總投資30億元。
……
一筆旅游、地產經濟賬
“古城重建的動機很少是為了文物保護,大部分是為了搞旅游、搞地產開發。”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吳必虎說。
在2009年聊城古城保護與改造動員大會上,聊城市一位領導公開感慨,原汁原味的“天下第二樓”光岳樓、傅斯年紀念館知者寥寥。“究其原因,就是由于我們的文化旅游業發展不夠。”因此,古城的改造開發被寄望成“旅游業發展的龍頭,帶動經濟發展,帶動老百姓發家致富”。
事實上,諸多重建的古城并不隱諱打著“旅游”字樣的別名,如堯帝古城又稱金湖印象旅游城,銀川西夏古城亦稱西夏商業文化旅游博覽園。
據阮儀三觀察,當下這股古城重建的風潮正是肇始于麗江、平遙、烏鎮等古城古鎮旅游業興起之后。“人家能夠搞好,我們也一樣能夠搞好,完全能夠實現后來居上。”上述聊城市領導如是說。
地方政府已然運籌帷幄。聊城市政府的招商文件顯示,恢復建設歷史文化景點投資約為1.78億元,建成后,年客流量約為30萬人次,可收入1億元左右。而大同市更是曾公開期許,未來旅游人數將達到每年300萬人,以100元門票算,一年即是3億元,這還不包括餐飲購物等。
僅僅旅游開發的目的并不足以解釋全部。趙中樞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如果僅僅為了旅游或保護古城,完全可以通過麗江、平遙那樣的新舊分離模式,抑或當下在北京等地推行的旨在避免大拆大建的微循環漸進式的整修,但這樣的方案卻被聊城等地棄之不理。
“拆了老房建新房,有GDP和房地產收入,修老房子,費錢、又沒有收入。”阮儀三如是解釋地方政府推倒重來的動力。
兩院院士吳良鏞曾指出,大拆大建對地方政府而言是一種最經濟的做法。“老城中心地價高,拆遷花費的成本高,但是經濟回報會更高。”趙中樞說。
聊城市政府的公開效益預測稱,古城內棚戶區改造項目投資約為16.87億元,可建民居約48萬平方米,預計銷售收入約28.8億元,其利潤之豐厚自不待言。
如此,不是在新區大筆一揮,而是在古城的“螺螄殼里做道場”成為重建古城最劃算的選擇。
古城重建商機重重機械業或可分羹
古城區的恢復重建內容包括原區域內的古民居文物古跡的保護與建設、對保留的建筑物進行立面整治、拆舊后場地恢復重建、商業旅游業打造及基礎配套設施提升等多個方面。
處處商機涌動。政府力量主導依然,市場力量悄然興起,意圖分食災后恢復重建帶來的市場蛋糕。古城的修建將直接帶動了建材和裝修行業的紅火。除了建材市場和裝修市場的跑火,一些和建材、裝修等息息相關的機械行業,如建材加工機械、裝修機械等也將能分一杯羹。這樣看來,古城重建還是利大于弊的。
2025-06-16 11:40
2025-06-16 08:15
2025-06-16 08:11
2025-06-14 20:30
2025-06-13 09:41
2025-06-10 11:04
2025-06-10 10:49
2025-06-10 10:08
2025-06-10 10:08
2025-06-08 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