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76年的世界:無論機器多聰明,人類仍將是主宰
無論你怎樣看,未來似乎都前景黯淡。在環境、經濟和政治等方方面面,世界似乎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表面上,我們在未來面臨的威脅數不勝數:一個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全球變暖、一種新型瘟疫、或者是把一切變成灰色的粘土的離經叛道的納米機器人。實際上,我們都不太確定究竟該最害怕什么,甚至未來人類是否還存在都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但這幾年,我們討論最多的一個潛在威脅則是人工智能。 2014 年 12 月,史蒂芬·霍金告訴英國廣播公司,“全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會導致人類的終結…它將自己能發展自己,并以不斷增長的速度重新設計自己。受到緩慢的生物進化限制的人類,將無法與之競爭,并最終將被取代。”去年,他接著這一話題對媒體表示,人工智能有可能是“發生在人類頭上最好的或最壞的事” 。
其他的知名人士,包括埃隆·馬斯克、比爾·蓋茨和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對于人工智能可能對人類造成的風險也作了類似的預測。 然而,數十億美元仍舊滾滾地流入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中,并且這一領域正在取得驚人的進步。
在今年3月份的一場堪稱里程碑的比賽之中,圍棋大師李世石以1-4的比分落敗于AlphaGo計算機。在許多其他領域,無論是在地面駕駛出租車還是在空中贏得格斗,計算機正逐步開始接管人類。
理論上,霍金的恐懼源自于技術奇點這一想法。在該語境中,奇點是指機器智能開始跨越式發展的時間點,同時也是一個更為智能的新型物種開始統治地球的起點。 技術奇點這一想法可以追溯到許多早期的思想家,其中包括計算的創始人之一約翰·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和科幻作家弗諾文奇(Vernor Vinge)。
有趣的是,這個想法的歷史大致與AI研究本身相近。在1958年,數學家斯坦尼斯瓦夫·烏蘭姆(Stanislaw Ulam)在悼念不久之前逝世的馮·諾伊曼的文章中,他回憶道:“(我們有過)一次對話,對話的中心是不斷加速的技術進步和人類生活方式的變化,而這些變化促成了一些奇點基礎觀點的雛形......我們那時候的理解是,奇點之后,人類的事務將無法繼續。”
最近,技術奇點的想法受雷·庫茲韋爾(Ray Kurzweil)的推廣而廣為人知。他預測,技術奇點將在2045年左右發生,而尼克·博斯特魯姆(Nick Bostrom)已經寫了一本介紹后果的暢銷書。
我們害怕機器超越我們的智力有如下幾個原因。人類之所以能夠成為地球上的最具有統治力的物種,最主要是因為我們擁有無可比擬的智力優勢。許多動物比我們體型更大,更快或更強,但我們利用我們的智慧發明了工具,發展了農業,并開發出許多驚人的技術,比如蒸汽機、電機和智能手機。我們的生活由此改變,并使得我們得以統治地球。
因此,具有思考能力的、甚至思考能力可能比人類還要強大的機器未來很有可能將篡奪人類的位置——這一想法毫不意外,就正如大象、海豚和熊貓依靠我們的善意繼續存在,而我們的命運則反過來有可能取決于這些高級思維機器的決定。
智力爆炸這一觀點,即機器能夠遞歸般提高它們的智力,從而迅速超過人類智力,其實并不是一個特別瘋狂的想法。
從許多類似的指數趨勢中,計算領域獲益匪淺。 摩爾定律預測集成電路上的晶體管數量每兩年將增加一倍,這是過去幾十年來的現實。 因此,假設AI也將經歷指數增長并不是不合情理的。
像許多在 AI 領域工作的同事一樣,我們預測,距離 AI 達到甚至超越人類的智力水平僅僅只需 30 年到 40 年即可。
總之,我們認為,技術奇點是不可能實現的。
2025-06-30 08:14
2025-06-28 18:07
2025-06-26 14:36
2025-06-26 10:47
2025-06-23 09:11
2025-06-16 11:40
2025-06-16 08:15
2025-06-16 08:11
2025-06-14 20:30
2025-06-13 0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