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年伊始,新松總裁曲道奎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3000多家機器人企業中,只有10%的機器人企業有競爭力,其余90%什么都不像,只是充一個概念。
中國機器人產業近來發展勢頭迅猛,已連續多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應用市場,機器人企業也在短短幾年間從幾十家發展到幾百家。
然而,雞年伊始,新松總裁曲道奎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3000多家機器人企業中,只有10%的機器人企業有競爭力,其余90%什么都不像,只是充一個概念。
究竟是什么阻擋了中國機器人企業前進的步伐?
雷區一:機器換人——擠壓本土機器人生存空間
走進廣東省的一些工廠,你會看到以下景象:幾臺機器人正在做著百名全職工人該做的事兒,機器臂從半成品中抓起水槽,把它們打磨得閃閃發光,再放到自動行駛的小車上。
其實,不僅是廣東,在中國整個南方沿海制造業地帶,成千上萬的工廠正向自動化轉型,這是一場聲勢浩大的機器人工業革命。
表面上看是人力勞動成本太高,所以需要大量使用機器人,從深層次來看,機器人換人是一個國家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目前,中國通過對購買機器人的企業給予現金補貼方式,來刺激市場需求,鼓勵傳統企業大量使用機器人。這一舉措,一方面有助于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則是推廣機器人技術示范應用的良好嘗試。
2014 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銷售22.7 萬臺,國內市場5.6萬臺,占全球市場的20%。2015年中國機器人市場銷量超過75000臺,全球每售出3臺機器人,就有1臺賣到中國。中國的機器人發展高速已經引起了國外媒體的注意:未來中國工廠的機器人運作數量將超過其它任何國家。
而這就可以說中國的工業機器人水平也超越了所有國家嗎?
答案是否定的。
中國的機器人總體數量并不小,不過中國人口眾多,平均下來,中國的機器人覆蓋率還是很低。并且,最要命的是,國內機器人在國內市場僅有1.6 萬臺的份額,在中高端伺服電機、控制器、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領域基本依賴進口。
在傳統機器人領域,中國不可能在短期內實現超越。無論是機器人本體部分,還是伺服電機、控制器和減速器等核心零部件領域,未來10 年內中國基本上不可能實現完全自主化。
所以問題來了,“機器換人”中機器人的關鍵零部件既然都是依靠外援,那么,這項政策如何能夠實現本土機器人的成長?
當前的“機器換人”并不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產業轉型升級,而只是局部地調整,只是簡單地增加了一些機器手來代替一線產業工人。機器換完了,本土的機器人產業又該如何發展?
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人產業轉型升級應該是對企業進行總體設計,從生產環節、營銷環節、管理環節,利用互聯網思維進行全面改造,機器人只是生產線上的工具。
當然,這樣的改造并不適合所有的企業,不僅投入非常巨大,而且對產品和市場要有足夠信心。有些企業的產品可能并不具有好的市場,改造的意義已經不大;還有一些企業完全沒有改造的意義,就應該關閉。中國現在僅僅依靠政策手段刺激企業購買機器人改造傳統生產工藝,效果還是有限的,應該從本地產業發展,整體布局考慮。
2025-06-14 20:30
2025-06-13 09:41
2025-06-10 11:04
2025-06-10 10:49
2025-06-10 10:08
2025-06-10 10:08
2025-06-08 21:08
2025-06-07 15:24
2025-06-07 15:22
2025-06-06 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