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和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分別于3月3日與3月5日開幕。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快遞物流及相關產業發展。在兩會期間,圍繞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快遞物流如何實現更好的高質量發展,成為來自各界代表熱議的話題。
作為倉配物流行業代表型企業,近日,發網物流創始人兼CEO李平義接受了《中國企業報》記者專訪,結合兩會精神,從企業自身發展情況、取得的成就及未來發展戰略等表達了發網的觀點。
以下為3月13日出版的《中國企業報》專訪全文:
以技術為驅動力的互聯網生態正在重構商業世界的邏輯。
在新零售的大趨勢下,消費和流通正在發生變革,一批以技術為核心的物流公司正在崛起,并試圖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手段改變傳統物流的運營模式,用智慧物流賦能未來零售。
近日,創立于2006年的電子商務倉配企業——上海發網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發網物流”)創始人兼CEO李平義表示:“作為一家智慧型科技物流公司,發網物流目前在全國有70個倉庫。依托強大的倉網體系、智能的配網體系,發網物流已實現全國多倉之間的智能分撥、訂單智能調度等。當收到消費者的訂單后,系統會自動匹配相應的快遞來進行配送,以實現速度最快、服務最好、成本最優。”在柔性化的智能物流布局方面,發網物流已邁出一大步。
技術成最大驅動力
中國物流行業波瀾起伏,快遞公司紛紛上市,行業也從最初的競爭走向了協同。日均量10億包裹的時代來臨。新零售時代,處理好每一件商品,服務好每一個消費者,成為物流企業面臨的新挑戰。
建立大規模的存儲方案,提升存儲效能;通過系統的算法優化流程設置,提升供應鏈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這一切,都需要企業具備很強的技術實力。李平義表示,和傳統的供應鏈企業相比,發網物流的整個IT系統和科技能力具備較大的競爭優勢。
發網物流以IT系統為核芯,自主研發出OMS、WMS、TMS、CWS,實現了企業供應鏈的系統集成及數據交換。依托強大的倉網體系、智能的配網體系、創新的供應鏈金融體系,發網物流已累計服務1000家客戶,500個知名品牌商,覆蓋近2億消費者,倉儲網絡覆蓋全國30多個省市地區。據透露,發網物流還將利用大數據算法,并結合視覺及圖像識別等技術,記錄商品在庫的流通情況,提高倉內作業效率。
談及科技方面的投入,李平義透露,發網物流從成立到現在,公司研發人員規模一直保持在10%。目前,發網物流已經在布局柔性化的工業智能,基于大數據建立數據分析模型,在貨品存儲、識別、揀選等方面提供柔性化解決方案。發網物流還將基于消費端的數據,建立C2B的決策能力,服務B端客戶,將服務前置。
技術實力也成就了服務方面的優勢和信心,流程的標準化及系統能力的穩定讓大規模的復制成為可能。在“整個零售業的變革會以倉為節點,建立新的供應鏈服務體系”這樣的判斷下,發網物流于2016年開啟了全國倉網計劃,并將在2018年著手建立從線上到線下全渠道的供應鏈服務基礎體系,幫助品牌商在全渠道售賣。據透露,2018年發網物流的倉庫將增加到200個,2019年達到300個。而隨著倉庫規模的迅猛擴張,發網物流將實現從服務商到平臺商的蝶變。
發力供應鏈金融服務
電商和物流再次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的熱門話題。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再度關注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提出推動網購、快遞健康發展。電商行業的代表委員也帶來了更多的相關提案議案。全國政協委員劉強東指出,應支持發展智慧物流,在倉儲用地等方面制定鼓勵措施。
李平義也談到了供應鏈企業目前面臨的一些困難。“供應鏈企業在全國建立倉儲物流中心需要用地,希望政府在土地政策上給予支持,不要在稅收方面設限,僅因為企業稅收不夠,就給比較少的土地資源。政府應該換個角度來看,比如發網物流一年支持200億元的銷售額,支持相關客戶產生了大量的收入和交易,對社會零售總額的幫助很大。”
李平義還談到銀行信貸方面對供應鏈企業的支持不夠。“供應鏈企業的倉庫是租的,車是消耗性的,沒有固定資產,在銀行的信貸能力很弱,但涉及的資金流水很大。希望銀行可以給這種創新性的科技物流企業信貸支持。”
誠然,新物流時代已來,當下物流企業的需求也已發生變化,行業政策也需進行相應調整,以更好地促進整個產業的發展,讓物流企業在產業圖譜上畫下新的神奇曲線。
未來,供應鏈渠道將變得越來越短,李平義認為供應鏈金融是一個新的機會。在對行業變化的深刻洞察下,發網物流于2017年開始引入供應鏈金融合作伙伴螞蟻金服、錢包金融等,基于倉的場景,打造金融服務平臺,建立發網物流的供應鏈金融服務。
李平義認為,“發網物流的倉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場景,能給品牌商或下游的快遞企業、運輸公司等提供金融支持,讓商家更好的發展業務。”
2025-06-16 11:40
2025-06-16 08:15
2025-06-16 08:11
2025-06-14 20:30
2025-06-13 09:41
2025-06-10 11:04
2025-06-10 10:49
2025-06-10 10:08
2025-06-10 10:08
2025-06-08 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