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國:為膜電極自主化生產邁出第一步
2019年,氫能源首次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氫能戰略也是碳中和目標實現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氫能產業布局成了很多地方政府的工作重點。
雖然目前制氫、運氫、儲氫、加氫等鏈條都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但是膜電極等關鍵核心部件的突破是不可回避的難題。
中國專注于膜電極研發生產的企業并不多,電極主流市場目前也被巴拉德、莊信萬豐、戈爾等外企掌控。國家非常渴求葉思宇這樣具有實際產業化經驗的人才。
氫能源公交車
2018年在功成名就之時,葉思宇卻離開了巴拉德,回到中國從頭開始。他堅信,中國氫能事業有著更大的機遇,未來有更大的平臺去施展,同時推動中國膜電極自主化生產也是他們團隊共同的目標。
常人難以理解這樣的決定,有人曾經問:“是不是想把巴拉德那套方案搬到中國,然后生產出來?”他反問道:“如果我還留在巴拉德,你覺得我會在干什么?”
在葉思宇看來,氫燃料電池仍然需要降低成本來實現廣泛應用,但電池的性能和壽命卻在成本降低之下不斷升級。技術的挑戰會不斷涌現,這要依靠材料和設計的不斷革新。
“即便在加入巴拉德之初,我們也研發出和前任完全不一樣的產品,因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們不需要去照抄別人的東西,也能達到更好。”葉思宇說。
2018年11月,葉思宇加入鴻基創能科技(廣州)有限公司,擔任副董事長兼首席技術官,此時他已58歲。而鴻基創能是一家成立于2017年12月的初創企業,致力于燃料電池膜電極的研發生產。
鴻基創能是2017年末在廣州成立的初創公司
談起選擇廣州的原因,葉思宇表示,首先廣州所處的大灣區有支持氫燃料電池產業鏈配套的能力。其次廣州的科教資源豐富,能夠保證產業所需的工程技術人員。最后,廣東省、廣州市和黃埔區/廣州開發區政府對氫能產業有很高的認知度,并給與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019年3月,全國首家燃料電池膜電極產業化項目在鴻基創能正式竣工,這打破了中國燃料電池膜電極依賴進口的局面,填補目前國內在相關產業上的空白。如今該項目的滿產年產能達30萬平方米,如果按照100千瓦的燃料電池單堆功率來計算,可以滿足3萬臺車的裝機需求。
膜電極的成本約占到整車成本的1/6,而目前國產化所實現的進口替代可促成20%到30%的成本下降。使用鴻基創能膜電極的燃料電池比國外進口產品的性能提升了35%,成本下降了30%, 千瓦成本下降了50%, 極大地推動了國產燃料電池電堆的成本下降。當前鴻基創能的產線日夜不停地運作,以應對不斷涌來的訂單。
黃埔區的氫燃料電池泥頭車
“如今已有十款使用鴻基創能膜電極的車輛進入工信部的目錄,正處在測試驗證階段。其中行駛公里最長的車輛跑了3萬多公里。”葉思宇介紹說。
2025-06-30 08:14
2025-06-28 18:07
2025-06-26 14:36
2025-06-26 10:47
2025-06-23 09:11
2025-06-16 11:40
2025-06-16 08:15
2025-06-16 08:11
2025-06-14 20:30
2025-06-13 09:41